遭遇多重困境掣肘 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待提升
快速城市化和经济增长使得我国各大城市的人口数量急速扩张,各大城市产生的城市垃圾数量巨大。眼下,城市化进程仍在提速,我国各大城市正面临着垃圾无地填埋的危机,城市垃圾无害化焚烧处理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垃圾问题越来越成为困扰国家发展的显要问题。“垃圾围城”、“垃圾围村”、“垃圾下乡”以及一系列和垃圾处理相关的“邻避困局”都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城镇环境质量改善重要性的日益凸显,近年来垃圾处理已成为各地方环境治理的重点,“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大力推动下,各地加大资金投入,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工作取得了重大进展,垃圾收运体系日趋完善,处理设施数量和能力快速增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显著提高。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达到75.8万吨/日,比2010年增加30.1万吨/日,完成处理设施建设投资963亿元,全国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21%,其中设市城市94.10%,县城79.0%,超额完成“十二五”规划确定的无害化处理率目标。
垃圾无害化处理遭遇多重现实困境
近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向上海市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偷倒偷运垃圾行为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该市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严重不足。实际上,上海的情况只是一个缩影,背后是我国垃圾无害化处理面临的诸多困境。
总体来看,面对垃圾清运量的快速增长,我国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和水平仍相对不足,大部分建制镇的生活垃圾难以实现无害化处理,垃圾回收利用率有待提高。
“首先我们的立法和制度还不完善、管理不协调、标准不明确,监管不到位,社会资本的投入积极性明显不高;此外,现有的固废资源化利用模式普遍存在处置成本高、盈利点不清晰、经济效益差的问题,影响了整体市场的活力。”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分析了其中的原因。
无害化处理最有效的方式:垃圾焚烧
沈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长义表示,处理城市生活垃圾的最有效方式,就是加快推进生活垃圾焚烧处理。传统的简单垃圾填埋处理方式,不仅对周边土壤、地下水源、空气形成严重的污染,而且已经处于无地可埋的境地,而生活垃圾焚烧具有占地少、污染低、产生的热量可用来供热和发电等优势。国内外许多城市的实践经验证明,采用垃圾焚烧处理方式是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处理的有效措施。
然而,社会对于垃圾焚烧的讨论从未停歇。而垃圾焚烧项目遭遇的重重困境,同样值得关注。在中国环境科学院固体废物研究所所长王琪看来,我国垃圾焚烧厂出现诸多问题的实质在于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城市的管理水平跟不上城市的发展速度。
“要解除生活垃圾焚烧处理的公众忧患,一方面科学技术工作者要做工作,但另一方面,民主法治还要不断发展完善,毕竟,能否满足公众利益,其实是民主法治、科学技术等综合能力的体现。”王琪说。
结语:提升无害化处理能力是重中之重
因此,业内一致呼吁,进一步加大推动力度,引导土地资源紧缺、人口密度高的地区,优先采用焚烧处理技术;大力推广热电联产方式建设垃圾焚烧项目,实现垃圾资源化利用;建立科学的垃圾焚烧处理行业准入制度;完善相关土地政策和法律制度,着力解决民营企业在PPP项目中难以获得土地使用权的问题。
中国环保在线也认为,继续加大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能力建设,提升运营管理水平,拓展服务范围,加快垃圾收运处理领域的市场化进程,推进生活垃圾的源头分类,提高资源化利用水平,最终实现垃圾的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将是“十三五”时期所需面对的实际。
新闻加油站:什么是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
所谓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是指在处理生活垃圾过程中采用先进的工艺和科学的技术,降低垃圾及其衍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减少废物排放,做到资源回收利用的过程。垃圾无害化处理的工艺主要有:卫生填埋、堆肥和焚烧三种。采用什么工艺去处理生活垃圾,要从当地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垃圾的成分、城市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习惯以及气象、水文、地质等条件,以最少的投资,最大限度的吧垃圾在较短的时间内处理达到无害化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