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2025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申报新规深度解析:变革、挑战与机遇

 

国家级绿色工厂作为我国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一环,其认定标准与申报机制始终与国家双碳战略及绿色发展导向深度契合。随着2025年新版申报要求即将发布,一场涉及政策导向、评价体系、行业侧重及操作流程的全方位变革正式拉开帷幕。本次调整幅度之大,远超以往,意味着企业必须深刻理解政策逻辑,精准把握变革要点,方能在新一轮绿色竞技中脱颖而出。

一、 政策驱动:规则重塑的深层动因

本次申报规则的根本性调整,源于两大核心驱动力。首先,是实现双碳目标的迫切需求。2018年发布的《绿色工厂评价通则》已难以匹配当前工业领域深度节能降碳、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及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体系的要求。新规旨在推动企业从初级的、局部性的绿色改进,向精细化、系统化的绿色治理跃迁,深度融入碳管理和产品绿色化等关键指标,加速与国际绿色制造标准接轨,以提升我国工业在全球绿色产业链中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内在需求。过去部分企业依靠简单的设备更新或局部优化即可获评,未能实质引领产业绿色转型。新规通过显著提高评审门槛,旨在淘汰依赖落后工艺和高耗能设备的企业,激励行业广泛应用先进节能技术及数字化绿色管理系统,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端化、绿色化迈进。

 

二、 评审体系:结构性重构与指标升级

新评价标准对整体框架和核心指标进行了实质性重构,变化程度超过50%,企业需更新大部分佐证材料。

1. 评分框架:从单维到多维系统评价

彻底告别2018版以能源资源利用、污染物排放等传统维度为主的架构。新体系构建了多维度、系统性的评价模型,在保留基础指标的同时,显著强化了产品碳足迹供应链绿色化环境信息披露等新兴关键板块的权重。其中,产品碳足迹的评分占比从近乎为零跃升至15%左右,要求企业必须提供由专业第三方出具的、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原材料获取、生产、运输、销售、废弃处理)的碳排放核算报告,以此衡量企业绿色制造的深度与广度。各板块权重经过重新分配,清晰传递出国家引导企业关注全链条绿色表现的政策信号。

2. 核心指标:要求更严、导向更实

能源管理体系:从认证实效。以往获得能源管理体系认证证书是得分关键。新规则更强调体系的实际运行效果,要求企业展示定期的能源审计报告、具体的节能目标设定与达成证明、节能技术改造记录等。即使未获认证,但管理机制健全、节能成效显著的企业同样能获得高分。

污染物排放:从浓度达标总量控制与持续减排。标准大幅收紧,不仅要求排放浓度符合标准,更强化了对排放总量控制及污染物减排成效的考核。企业需提供近三年的污染物排放趋势报告,清晰证明自身在减排方面的持续努力和实际成果。

资源循环利用:标准提升与监管强化。显著提高了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和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的达标门槛。新增了对危险废弃物全流程无害化处理的严格监管要求,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危废管理台账,确保从产生、贮存、运输到最终处置的每一个环节均有清晰、可追溯的记录。

三、 申报条件:重点行业迎重大机遇

2025年申报规则首次对行业进行了明确区分,带来显著不同的竞争格局

八大重点行业优势凸显:钢铁、石化化工、有色金属、建材、纺织、机械、轻工、电子行业的企业迎来重大利好。在省级推荐环节,这些重点行业企业不受推荐名额限制。只要企业自身符合国家级绿色工厂的申报标准,省级主管部门即可推荐其进入国家评审。这源于国家层面的战略考量这些行业是工业领域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绝对“大户”,其绿色转型进度对实现国家整体双碳目标具有决定性影响。例如,钢铁企业通过应用富氢冶炼、高效余热回收技术,其绿色工厂创建成功带来的示范效应和减排贡献是巨大的。

非重点行业竞争加剧:对于非重点行业企业,省级推荐名额将受到严格控制。这意味着非重点行业企业不仅需要满足国家级标准,还需在省内申报者中表现更为突出,方有望获得宝贵的推荐机会,竞争压力显著增大。

四、 申报流程:颠覆性转变与操作要点

申报操作模式发生根本性变化,从传统的文本撰写转向类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的系统化、数据化模式:

1. 告别申报本子,拥抱系统填报。企业不再需要投入大量精力撰写冗长的申报报告。新流程的核心是在工信部指定的统一平台上进行在线操作:准确录入企业基础信息及各项关键绿色指标数据(如年度能源消耗总量、主要产品单位能耗、温室气体排放量、固废综合利用率、水重复利用率等),并同步上传对应的佐证材料。填报的数据将直接导入评审系统参与评分计算,大幅提升了评审的客观性和效率。

2. 佐证材料:关键报告成决胜因素

产品碳足迹报告(重中之重):必须由具备专业资质(如CNAS认可)的第三方机构编制。报告需严格遵循国际(如ISO 14067)或国内相关标准,清晰界定核算边界(务必覆盖全生命周期),详细说明数据来源、收集方法和计算过程,确保报告的科学性、透明性和可信度。

2. 温室气体核查报告:同样需由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核查机构完成。报告应涵盖范围一(企业自有或控制的排放源,如燃料燃烧、工艺过程排放)、范围二(外购电力、热力产生的间接排放),部分重点行业可能要求核算范围三(价值链上下游的间接排放)。报告须附带核查机构的资质证明及详细的核查过程记录。

五、 企业应对策略:全流程规划决胜申报

面对如此重大的变革,企业需系统性规划,分步实施:

1. 自我评估与差距分析(现阶段通知发布前):立即对照新版绿色工厂评价标准(可参考《绿色工厂梯度培育及管理暂行办法》修订意见稿及公开解读),对企业当前在能源资源利用效率碳排放管理产品生态设计绿色供应链建设环境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全面体检。逐项核对指标要求,识别差距明显的短板领域。迅速组建跨部门申报工作组(涵盖生产、环保、能源管理、财务、研发、IT等部门),明确分工,制定详细的倒排工期计划。

2. 材料攻坚与系统填报(通知发布申报截止):根据申报指南要求,优先启动耗时长的第三方报告工作(尤其是产品碳足迹报告、温室气体核查报告),预留充足的编制、内审和修改时间。同时整理其他佐证材料(如能源审计报告、环保监测报告、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专利证明、采购绿色标准制度文件等)。系统开放后,务必仔细研读填报说明,确保所有录入数据与佐证材料严格一致、准确无误。特别注意文件格式、大小等系统要求。

3. 响应反馈与整改优化(初审期省级名单公布):提交后密切关注申报系统状态及省级工信部门的通知。省级初审将重点审核材料的完整性、数据的真实性及是否符合基本申报条件。如被要求补充材料或说明问题,务必在规定时限内高质量完成响应。若初审未通过,需根据反馈意见快速组织整改,完善材料后争取在补充提交期内再次申报,力保获得省级推荐资格。

2025年国家级绿色工厂申报规则的重大革新,是挑战,更是机遇。它大幅提高了绿色工厂的含金量,为那些真正将绿色发展融入战略、持续投入技术创新和管理优化的实力型企业,提供了绝佳的认证和展示平台。面对更加严格的评审标准和系统化的申报流程,企业唯有吃透政策、提前布局、扎实准备,才能有效抓住政策红利,在绿色低碳发展的赛道上赢得先机,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丰收,为我国工业的全面绿色转型贡献坚实力量。企业应密切关注工业和信息化部及所在地省级工信部门的官方网站,以获取最终的申报通知和实施细则。

     我协会长期专注于推动行业绿色可持续发展,已协助行业内多家企业成功申报国家级绿色工厂,积累了丰富的申报工作经验。若企业在申报过程中遇到政策解读不明、材料格式存疑等问题,欢迎致电 15011249711(微信同号)。本协会可提供政策解读、储备指导、材料编制、现场辅导及验收协助等全流程服务,助力企业成功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章。

(来源: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

(新闻来源:中国电子装备技术开发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