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储能大反转:产能过剩预警刚过,又现抢电芯大战

 

 

储能电芯市场正在经历一场始料未及的剧变。

一年前还被诟病为“产能过剩”的行业,如今却陷入“加价也排不到货”的紧缺状态。

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全球储能电芯出货量达226GWh,同比增长97%,其中国内企业贡献超90%份额,宁德时代、海辰储能等头部企业订单已排至10月,部分海外项目甚至需“加价优先排产”。

这一戏剧性反转距离行业“产能过剩”预警仅过去一年,供需失衡速度远超预期。

从抢装潮到抢电芯

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国内政策调整与海外需求激增的双重推力。

国内方面,2025年6月1日实施的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即“136号文”)成为关键变量。政策要求存量项目需在6月1日前并网,否则需完全通过市场化电价竞争收益。

华安远见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行业研究部主管程陆明分析,这一规则直接刺激新能源企业抢装,储能作为并网刚需,订单集中释放。据中国化学与物理电源行业协会统计,仅2025年5月,国内新增储能装机达10.25GW/26.03GWh,创历史单月新高。

海外市场则呈现“多点开花”态势。中东、欧洲、澳大利亚等地因能源转型加速,储能需求井喷。中信证券研报指出,海外储能市场正迎来需求放量期,核心驱动因素包括能源转型加速、政策支持强化以及产业链优势凸显。

2025年上半年,中国企业新获海外储能订单199个,总规模超160GWh,同比增长220%。

其中,中东地区以37.55GWh订单量居首,占比23.4%;澳大利亚、欧洲分别贡献32.31GWh和22.81GWh。阳光电源、海辰储能等企业接连斩获欧洲、中东大单,部分项目甚至要求“加价优先排产”。

 

技术迭代与产能错配

供需反转的深层逻辑,源于技术迭代与产能扩张的错配。

技术端,314Ah及以上大容量电芯快速替代传统280Ah产品。新一代电芯能量密度提升10%,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适配海外标准集装箱,系统成本降低约25%。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头部企业已量产587Ah、628Ah超大容量电芯,而中小厂商因技术滞后难以跟进。

产能端,2024年行业产能利用率不足35%,企业扩产意愿低迷。但2025年需求超预期爆发,头部企业如宁德时代、海辰储能产能利用率已超90%,排产周期延长至10月。

海辰储能重庆基地第四代智能产线效率较上代提升30%,但订单仍排至10月。公司透露,2025年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119.3%),并与沙特电力公司签约1GW/4GWh项目,创中东最大储能订单纪录。

上半年阳光电源储能业务收入178.03亿元(同比+127.78%),占总营收40.89%,首次超越光伏业务。公司7月底斩获欧洲2.4GWh储能大单,首次进入保加利亚市场。

 

瑞浦兰钧上半年储能电池出货18.87GWh(同比+119.3%),产能利用率达90%,7月单月产能全部饱和。公司计划年底前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30%。

 

龙头吃肉 中小企业喝汤

市场反转下,行业盈利格局显著分化。

 

华安远见投资顾问(北京)有限公司行业研究部主管程陆明分析,头部企业凭借技术壁垒和海外渠道,毛利率维持在20%以上。宁德时代储能业务收入占比升至25%,海外订单占比超40%;海辰储能中东项目毛利率达28%,创历史新高。

反观中小企业,陷入“以价换量”的恶性竞争。2025年5月,国内储能系统中标均价跌至0.38元/Wh,部分项目报价甚至低于成本线。系统集成商利润空间被压缩,而电芯环节因技术门槛较高,仍保有议价权。

尽管短期供需失衡,但行业对中长期风险保持警惕。

产能过剩隐忧:2025年四季度起,国内规划的新产能将集中释放,预计2026年行业总产能将超800GWh,可能再次引发价格战。

海外政策风险:美国关税壁垒、欧洲碳足迹认证趋严,以及中东市场“隐性门槛”(如本地化率要求),均可能冲击中国企业的海外布局。

技术替代压力:固态电池、液流电池等新技术路线若加速商业化,现有磷酸铁锂产能或面临淘汰。

 

面对复杂形势,头部企业正在加速全球化布局。中创新航、比亚迪等企业扩产计划显示,2025年四季度起新产能将集中释放,有机构预计2026年行业总产能将超800GWh。宁德时代匈牙利工厂、亿纬锂能马来西亚基地将于2026年投产,海辰储能计划在印尼新建56GWh产能,目标将海外收入占比提升至50%。

技术层面,行业正从“容量竞赛”转向“综合性能优化”。AI算法优化储能调度、构网型储能支撑电网稳定性等创新,将成为下一阶段竞争焦点。

这场反转本质是市场从野蛮生长转向价值竞争。只有具备技术、成本、服务全链条能力的企业,才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

(新闻来源:储能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