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已从可选项变为必选项。2025年国家针对重点用能单位的能源考核标准新增了一项关键条款,分值高达6分:企业若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绿色设计示范企业或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即可获得3分;若获评上海市零碳工厂,可再获得3分(两者不重复,但可叠加)。这清晰地传递出监管机构对绿色制造和零碳转型的强烈鼓励与明确预期。
工信部2024年新培育了1382家国家级绿色工厂,这一庞大的数字更凸显了参与绿色制造体系建设的紧迫性。那么,究竟什么是绿色工厂?什么是零碳工厂?您的工厂是否符合条件?又该如何申请?本文将为您逐一解析。
绿色工厂:构建绿色制造体系的基石
绿色工厂是由国家工信部主导推动的一项认证,旨在促进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加快构建绿色制造和服务体系。其核心在于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绿色化”。这意味着工厂需要在资源能源利用效率、环境影响控制、管理体系完善等方面达到较高标准,特别是其单位产品的能耗水平需要“整体优于国家设定的能效标杆水平”。该认证采取企业自愿申报的方式,经过专业的第三方机构评审、省级工信部门推荐,最终由国家工信部审核认定。获得“绿色工厂”称号,标志着企业在生产环节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和低碳运行方面取得了官方认可的成绩,是迈向更高级别绿色制造的基础。
零碳工厂:绿色制造的更高目标
零碳工厂则可以视为绿色工厂的“高阶进化形态”,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落脚点。它要求企业在清晰界定的工厂边界内,通过一系列深度减排措施(如提升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改进生产工艺等)后,对于“无法完全消除的剩余温室气体排放量”,必须通过可靠的碳消除技术(如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或购买符合标准的高质量碳信用进行抵消,最终实现“年度内‘净零碳排放’”。简而言之,零碳工厂不仅要求生产过程绿色化,更聚焦于“实现可量化的气候中和目标”。以上海市零碳工厂评价为例,其基本门槛包括:企业为独立法人且运营正常、近三年无重大安全质量环保事故、淘汰落后设备工艺、优先使用高能效设备,并特别强调“新建工厂的屋面光伏覆盖率必须达到50%以上,既有工厂也需最大化利用空间建设新能源项目”。核心考核指标则包括单位产品能耗、节能降碳项目实施效果、碳排放强度下降率以及碳抵消的比例和质量。
绿色工厂与零碳工厂:核心差异与联系
虽然两者都致力于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但侧重点和终极目标存在显著差异:
目标维度:绿色工厂侧重于生产全过程的“综合环境绩效提升”(节能、降耗、减污、降碳),而零碳工厂则专注于实现“工厂边界内的温室气体‘净零排放’”,是更明确的气候行动目标。
核心焦点:绿色工厂关注资源效率、环境影响和管理体系;零碳工厂则“以碳排放的精准核算、深度减排和最终中和为核心”,对碳排放管理的要求更为严格和精细。
能源要求:绿色工厂要求整体能耗优于标杆;零碳工厂不仅要求满足能耗目标,更“强制要求大规模应用可再生能源”(如上海的光伏硬性指标),并最终实现净零。
层级关系:“绿色工厂是基础和前提,为其建立良好的管理体系和能效基础;零碳工厂是更高阶的目标,可以视为绿色工厂在碳中和路径上的“升级版”。一般来说,达到绿色工厂标准是实现零碳工厂的重要一步,但零碳工厂对碳排放中和的要求更为终极和严苛。
如何踏上认证之路:申报流程概览
绿色工厂(国家级):
企业首先需要依据国家标准《绿色工厂评价通则》(GB/T 36132-2018)进行严格的自我评估,识别差距并改进。随后,聘请具备资质的第三方机构进行现场评审,获得客观的评价报告。接着,按照要求精心准备申报材料,包括企业基本信息、绿色工厂建设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管理体系认证证书、能源审计报告、生产运营情况说明等。准备好材料后,通过工信部的“工业节能与绿色发展管理平台”进行在线申报。申报材料会经过地方经信部门的初审和推荐,最终由工信部组织专家进行材料审核和严格的现场核查。通过审核的企业名单将进行为期15个工作日的公示,无异议后即被正式认定为“国家级绿色工厂”。
零碳工厂(以上海为例):
企业首先需要制定详尽的零碳实施计划,并建立内部的温室气体排放管理机制。在此基础上,大力实施各项温室气体减排措施(如节能改造、能源替代、工艺优化等),并依据规范进行严谨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对于不可避免的剩余排放,需要实施碳抵消或碳消除项目。完成减排和抵消后,企业需委托经认可的第三方评价机构,依据《零碳工厂创建与评价技术规范》(T/SEESA009-2022)进行全面的等级评价。评价机构将进行现场审核、数据核验,并最终编制《零碳工厂评价报告》,依据报告结果确定是否达到零碳工厂标准及相应等级。
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的申报,绝非仅仅是为了获取政策加分。它们是国家实现“双碳”战略的关键抓手,更是制造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必然路径。这6分的考核分值背后,是企业面临的合规压力、通过认证带来的品牌价值提升、节能降碳措施产生的实际成本节约,以及日益向绿色低碳企业倾斜的融资便利。面对这一趋势,企业应积极行动:立即对照相关标准进行自我诊断,明确与绿色工厂、零碳工厂要求的差距;制定清晰的、分阶段实施的绿色低碳转型路线图;同时,积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的力量,弥补企业在标准理解、技术方案和评价流程方面的知识短板,确保转型过程高效、客观、符合规范。在绿色低碳已成为制造业生存与发展底线的今天,主动拥抱变革,系统推进绿色工厂和零碳工厂建设,是企业赢得未来竞争的不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