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竞争正将废旧家电回收行业拖入深渊,导致整个行业价格上探,利润压缩。电废市场整个产业链企业在无利可图甚至亏损状态下仍被迫扩产或维持生产,形成典型的内卷循环。
●A回收师傅透露,“618期间,一匹挂机空调平台给的回收价最高390元,现在回落到360元,而卖出价仅330元,单台空调利润亏损30多元。冰箱、洗衣机单台亏损也达10-20元。”
●B货场老板表示,“平台回收订单价上涨,后端拆解厂采购价下调,导致家电回收商的利润大幅缩水。原先装满一车货可能赚3000元,现在只能挣1000元左右。”
●C滚筒洗衣机拆解企业直言,“去年滚筒洗衣机一台利润能在两三百,而今年完全没有利润,甚至有时候都是赔钱拆解维持生产。”
以上行业困境也折射出整个废家电回收行业的困局。今年6月,财政部下达的废弃电器处理专项资金预算仅50亿元,同比锐减25亿元,降幅达33.3%。
与此同时,今年6.18几大电商平台竞相抬高回收价,在此情况下加之补贴退坡与前端价格竞争的“双重挤压”,让废家电产业链上的企业深陷“内卷式”竞争之中。
政策转向行业生存环境剧变
前期我国正式停征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转向“以奖代补”模式。这一根本性转变使拆解企业财务压力陡增。而今年政策信号更加明确。财政部50亿元专项资金中,仅23亿元用于支付原处理量补贴,剩余27亿元采用“因素法”分配,这种分配方式意味着行业从“增量激励”转向“基线激励”——处理量超过基线后,企业可能面临“做得越多亏得越多”的窘境。
数据背后的行业困局
2024年全国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处理量达9559万台,但拆解能力平均产能利用率跌至47.56%,超过半数处理能力处于闲置状态。各品类报废率差异显著:电视机报废率达82%;洗衣机达66%;冰箱仅为42%;空调最低仅27%。若空调、冰箱报废率能提升至洗衣机水平,每年实际报废量将净增超2000万台空调和1200万台冰箱,大幅推高行业天花板。
另外,回收渠道的畸形分布加剧了行业困境。2024年数据显示,正规渠道回收率不足38%,超过60%的废家电流向非正规拆解作坊。这些小作坊手工拆解导致约30%废钢遭遗弃或污染,正规企业通过先进技术可使废钢回收率达90%。
“以旧换新”背后的传导梗阻
电商巨头们借“以旧换新”政策东风,为争夺流量竞相推出“折上折”策略。京东、天猫、拼多多、抖音等平台悉数入场,在政府补贴基础上叠加平台补贴,用户最高可省2000元。这种依托雄厚资本与流量优势的“高回收价竞争”,流通平台价格竞争压力传导到了回收商。
内卷下的非良性循环
2025年台均补贴区域不均衡且整体下调,2026年预算如“开盲盒”,导致部分企业降价停收。
在当下的废家电市场,回收企业与处置企业均深陷“内卷”困境,竞争态势呈现白热化。回收网络的布局对于企业在废家电回收市场竞争中至关重要。对于回收企业而言,应积极拓展回收渠道,利用互联网技术搭建线上回收平台,结合线下实体网点,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回收网络。同时,加强与家电生产企业、销售商的合作,建立逆向物流体系,实现废旧家电从消费者手中快速、高效地回流到回收企业。通过扩大回收规模,降低单位回收成本,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从而缓解“内卷”压力。
在废家电处置环节,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效益与竞争力。处置企业应加大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引进先进的拆解设备与技术,提高拆解效率与资源回收率。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增加产品附加值,企业能够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避免陷入低价竞争的“内卷”之中。
废家电回收与处置产业链涉及制造商、经销商、回收商、处理商等多方主体,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对于破局“内卷”意义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