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上午,生态环境部会同有关部门召开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整治和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工作视频会议。生态环境部副部长李高出席会议。
会议强调的核心,是要求各地区和有关部门提高政治站位,严肃认真开展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非法倾倒处置行为及其背后的利益链条。同时,还要深入细致做好生活垃圾填埋场环境污染隐患排查治理,着力消除重大环境污染隐患。
那么,为什么要开展这次大规模的联合行动?会议通稿明确指出,是“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这意味着,这次行动的发起层级绝非仅限于生态环境部,而是来自更高层的统一部署。因此,其力度必然更大,范围也将更广,涉及多个相关部门的协同作战。
具体来看,行动的主要内容包括两大关键领域:一、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整治;二、生活垃圾填埋场治理。
这两方面的行动结合起来,目标非常明确:基本实现对固体废物(从随意倾倒到规范处置)的“全覆盖”。可以预见,这次专项整治行动之后,固废领域现存的突出问题有望得到大幅消减,为未来常态化、规范化管理奠定坚实基础。总而言之,这是一次针对固体废物的国家级“大动作”。
当前固废管理的严峻形势为此次行动提供了紧迫的现实背景。根据生态环境部近日发布的《2024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数据:2024年,全国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高达44.7亿吨;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达26236.62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也达约1.3亿吨。如此庞大数量的固体废物如何安全、规范处置,直接关系到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然而,挑战依然巨大。在部分地区,非法倾倒固废的参与者已形成日趋隐蔽化、职业化的“黑灰产业链”。他们瞄准交通不便、人烟稀少、监管薄弱之地跨区域作案,在巨大利益驱使下铤而走险,对环境肆意污染。
近期媒体曝光的案例更凸显了问题的严重性和整治的迫切性:
5月18日,央视《财经调查》曝光湖南、江西个别地方存在生活垃圾、建筑垃圾,甚至含危险成分工业固废违法违规堆存、填埋乱象。报道后,两地主要领导立即组建多部门联合调查组,展开核查处理。
张家界市慈利县天然溶洞遭人为排污事件引发社会广泛关注,视频显示洞内垃圾堆积“有七八层楼那么高”。最终,4名责任人被停职检查,14起涉嫌环境违法问题被立案。
目前,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正围绕黄河流域开展督察,并于6月9日集中通报了3个典型案例。问题曝光次日,三地省委书记已直赴现场督导整改。
这些并非孤立的事件,背后反映的是环保责任缺失与利益驱动的现实困境。虽然问题曝光会给地方政府带来短期的舆论压力,但若正确对待、妥善处理,它完全可以转化为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改进工作的强大动力。
固废治理关乎人居环境,关系民生福祉。治理成效如何,老百姓能够最直接地感受到。各地党委政府需要有坚决啃下“硬骨头”的决心,切实攻克老大难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视频会议参加部门阵容强大。除牵头单位生态环境部外,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自然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水利部等部门和单位的负责同志也与会。这清晰地表明,此次行动很可能采取“环保-司法联动”的高压态势。
一旦这种联动机制得到更深入的落实(尤其是在打击非法倾倒和强化垃圾填埋场治理方面引入最高检和公安部的力量),则意味着打击力度将空前加大,法律威慑力将显著增强。届时,相关违法行为将不仅面临生态环境部门的行政处罚,更严重的是,极可能触碰法律红线,导致刑事责任的追究。
可以预见,此次针对非法倾倒处置固体废物和生活垃圾填埋场的专项整治行动,必将动真格、下硬茬,与以往行动有显著不同,务必引起各方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