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关注:垃圾分类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

近日,部以中国的垃圾不够烧了为标题的视频和相关文章引起了社会关注,一时间各种评论及观点喧嚣尘上。

焚烧进步值得肯定,但问题仍普遍存在

我们理应大力宣扬、高调展现中国技术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积淀的自信,但需警惕走向另一个极端,避免丧失理性与客观态度。以现代垃圾焚烧技术为例,总体而言,该技术早在欧洲和日本便已趋于成熟,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扮演着老师的角色,而我们则是虚心求教的学生

然而,历经约40年的技术引进、深度消化与持续改良,中国在垃圾焚烧技术的诸多领域实现了对老师的赶超,这一成就无疑值得充分肯定与骄傲。但与此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是曾经引领技术潮流的老师,还是如今已取得显著进步、在某些方面后来居上的学生,都共同面临着垃圾焚烧技术应用过程中出现的各类挑战与问题,特别是新污染物、重金属和温室气体的持续排放和控制,灰渣填埋或利用的环境健康风险以及如何实现良性的市场竞争和收入模式。这些问题不会因自信而自动消弭,更不能因盲目自信而对其视而不见。

院士对我国垃圾治理的重大贡献不在焚烧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曾在多个场合对垃圾焚烧的积极作用给予肯定,同时也指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焚烧技术方面存在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不过,杜院士在垃圾治理领域的最大贡献,当属提出并大力推动我国的无废战略2017年,与多位院士一起向党中央、国务院提呈了通过无废城市试点建设无废社会的建议,如今这一构想已然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一项重要目标和任务。

杜院士在阐述无废战略核心思想时,重点强调的是废弃物问题的源头治理、循环利用和优先次序。依据这些理念,焚烧并非处理废弃物的万能良方,绝不是多多益善,而是应秉持越少越好的理念,尽可能减少焚烧在废弃物处理中的占比。

院士的话:

我们提出建设“无废社会”的长期目标,一方面要求全民参与并从源头上尽可能减少废物产生量;另一方面要求通过分类资源化利用将产生的废物充分甚至全部得到再生利用,整个社会建立良好的废物循环利用体系,实现近零废物排放。

“无废社会”是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预计到21 世纪中叶将初步建成“无废社会”。“ 无废社会”不是指全社会固体废物产生量为零,而是指固体废物高度资源化利用,代表着整个社会发展的先进理念,是绿色、低碳、可持续等发展理念的有机继承与集成创新。“无废社会”是以源头减量为第一目标,其次是再使用、再生利用、分类资源化利用,最后才为妥善处置,使得产品和资源的经济价值最大化、废物产生量最小化,提升固体废物精细化分类回收利用的水平和效率,促进资源高度循环利用,建立固体废“无废社会”构建研究物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综合管理体系,逐步减少固体废物排放。

注:优先次序是联合国及一些国际环境公约倡导的固体废物管理基本原则,在这一原则中,焚烧的位置介乎能源回收利用和末端处置之间,具体视乎其能源效率的高低,但都非优选对策。

垃圾不够烧不是新鲜事,欧洲早已经历

焚烧厂处理能力显著高于需处理的垃圾量并非我国特有的现象,世界上不少其他国家或地区也曾经历或正在经历,例如日本、中国台湾及一些欧洲国家。近年来,垃圾不够烧的问题在北欧国家更为突出,欧洲社会与政府对此现象的反应值得我们借鉴。从社会层面来看,民众和媒体并未对这种争议现象持默认态度,反而涌现出诸多批判性的声音与深入的讨论,促使各方对垃圾减量化和资源化不足以及焚烧处置利弊进行更为理性的审视。

从政策层面而言,欧盟积极发挥引导作用,通过立法手段以及设定明确的循环目标,从法律层面否定了成员国焚烧过量、设施过剩的正当性。这一举措不仅为减少焚烧量、增加循环再生比例奠定了政策基础,更明确了未来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方向。也正因欧洲本土在焚烧处置方面的发展空间颇为有限,当地焚烧企业早早地便将目光投向海外市场,积极开拓业务并输出相关技术。

回归常识:焚烧并非真盈利

让我们回归常识:一把火把东西烧掉,实则并未创造出显著价值,反而造成了大量价值的损耗。从资源与能源利用的角度审视,对废弃物实施源头预防、重复使用以及循环再生策略,所节约下来的资源和能源量,远远超过焚烧垃圾所捕获的有限热能和产生的大量低值灰渣。而且,相较于焚烧垃圾+开采新资源这种模式所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方式对气候的友好程度不言而喻。

所谓垃圾焚烧的盈利说,对于相关行业和企业而言,却也不虚。因为作为一种公共服务的提供者,政府当然要通过公共财政或行政措施保证它们能得到合理的经济收益,也算是一种正常的生财之道。但从整个社会所付出的各种显性、隐形成本考量,大量焚烧垃圾无疑是在消耗大量社会财富,堪称烧钱之举。

垃圾分类才是真正的中国骄傲

垃圾分类在我国可谓历经坎坷,但自2019年以来,陆续有不少城市取得了实效和突破。尤其是魔都上海,因政府实施得当、居民普遍参与、坚持干湿分类、创新定时定点投放制度,5年间使不得不焚烧的混合垃圾减少15%以上,也使焚烧产生的危害性显著降低,已然创造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放眼国际,能够在这方面与上海相媲美的国际大都市,可能仅有美国旧金山、意大利米兰和韩国首尔等。

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2024年度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玛丽·哈德亲历并参与了上海的垃圾分类推广进程,她曾向媒体说:我必须跟您说,这(上海垃圾分类)绝对是难以置信的。世界上没有一座城市能在厨余垃圾的分类上取得比上海更高的成就,太不可思议。上海和整个中国,对自己的要求很高,总想做到100%,也经常能做到100%,但上海目前所做到的,已经是全球领先,这值得市民们为自己感到无比自豪。

正如哈德教授所言,在上海、在我国的许多地方,垃圾分类已深入人心,无数普通市民以及奋战在垃圾治理一线的工作者,都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了幸福、收获了成果、油然而生自豪之情。这不仅是一项环保举措的成功,更是城市文明进步、民众环保意识提升的生动写照。

把焚烧进一步约束在垃圾分类的持续推进中

客观而言,垃圾焚烧的技术进步和应用,有其积极一面,值得肯定,但其发展应该是有前提、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垃圾要在前端充分分类并在后端进行高质量的分类处理。因此,面对市面上众多似是而非、甚至是哗众取宠的言论,相信美好、守住判断、坚持行动即是最好的回应。

(新闻来源:天下无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