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行业:看清危废市场内卷,助力企业重构发展之路

近期,国内多个地区纷纷发布了2025年度危险废物利用处置建设投资引导性公告(简称“危废投资引导性公告”),其中对本地区危险废物产生、利用处置情况、核准资质产能、运行负荷披露较为详实的当属广西地区,广西“公告”指出危废利用处置行业同质化“内卷式”竞争现象普遍,支持现有危险废物经营单位整合同类型项目、淘汰老旧设备、实施技术提升改造,提升污染防治能力和资源化利用水平;欢迎有实力有技术的企业来桂投资危废项目,协力推动我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广西地区发布的高质量危废投资引导公告,一方面诚心诚意地提醒社会资本理性投资危废项目,一方面鼓励有资金和技术实力的企业投资广西危废市场,鼓励危废市场现有企业通过整合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优化广西危废市场结构,推动广西危废行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只是国内危废市场的一个缩影,面对国内危废市场普遍存在的内卷式竞争问题与行业发展困局,业界形成了两种典型且截然不同的观点,一定程度反应出当前行业变革与转型升级的深层矛盾。

观点一:规划体系缺陷引发行业乱象

持此观点者认为,危废行业价格战、同质化竞争与行业发展规划体系的阶段性错位紧密相关。行业发展初期,由于市场准入过于严苛,加之部分地方保护主义,形成 “资质垄断” 格局;中期市场准入放宽,大量资本涌入,大规模低水平重复建设引发产能过剩,导致恶性价格竞争;后期寄希望于市场自然淘汰,却因缺乏有效监管与引导,致使行业陷入 “劣币驱逐良币” 困境。价格战洗牌虽能推动市场产能出清,但很多企业会因投资难以回收,最终蒙受巨大损失,反映出行业发展初级阶段缺乏有效长效规划,行业发展畸形、根基不稳。

观点二:重大事故倒逼强干预是破局关键

部分人士指出,当前政策虽鼓励行业整合升级,但在市场低迷、企业自救乏力的背景下,行业难以自发完成优胜劣汰。他们认为,唯有发生重大危废污染事故,才能真正触动政府开展系统性整治,通过行政手段淘汰落后技术与产能,推动行业重构。历史上 “五小整顿”(小煤矿、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钢铁)等强监管案例表明,政府的集中整治能快速扭转行业无序局面,而单纯依赖市场调节或温和政策引导,难以根治危废行业积弊。

两种观点本质上都指出了政策引导、市场机制尚未释放出立竿见影的效果,很多企业与从业人员对两种措施并不看好。

前者强调政策需在市场化进程中增强稳定性与前瞻性,后者呼吁政府以更果断的干预打破僵局。

因此,危废行业要走出当前的内卷困局,既需要市场自我调节机制发挥关键作用,也需宏观调控以 “无形之手” 科学引导危废项目投资,方能推动危废行业走出困境,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政策驱动与市场红利下的行业发展脉络

事实上,自2013年 “两高” 司法解释实施后,危废行业进入产业化发展新阶段,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显著激活了行业活力。危废项目从立项、建设到投产普遍需 2-3 年周期,短时间内难以快速填补市场缺口,供不应求的格局由此形成。在此背景下,大量社会跨界资本为抢占红利窗口期,纷纷通过并购外延式扩张手段快速获取危废处理资质

这种 跑马圈地式、一拥而上的资本涌入,虽然短期内放大了行业资本红利,但也造成了市场准入的紊乱。加之各地在项目审批、建设规划等方面标准不一,部分区域甚至形成隐性保护壁垒,加大了社会资本投资危废项目的欲望与冲动。

二、市场乱象的形成机制与演进逻辑

资本涌入在促进危废行业高速发展的同时,无序扩张使行业出现了明显的 重资质获取、轻运营质量畸形发展现象,导致市场竞争秩序出现阶段性紊乱。

当前,危废市场深陷价格战与同质化竞争泥潭,依赖市场淘汰,但缺乏系统性退出机制,导致一些企业不甘心,行业出现了一些项目 "僵而不退"现象。然而,价格战持续进行下去,会严重侵蚀行业利润空间,导致更多企业面临更大的投资失败风险。这会阻碍行业资源的有效整合,加剧市场恶性竞争,延长危废行业转型升级的进程。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机制并非静态、一成不变的,而是根据行业发展需求动态调整:早期政策以资质管理为核心,通过严格审批保障危废处置安全性。随着技术成熟与市场扩容,逐步放宽准入激发市场活力;当前则通过产业政策引导资源整合,推动行业集约化高质量发展。这种动态调整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与适应性缩短无序扩张带来的同质化竞争恶性循环,也为优质企业创造发展空间,本质上是基于行业特性与治理目标的科学调控,而非简单的 封闭-放开- 淘汰” 线性路径

三、政策导向:理想与现实的执行落差

当前,政策层面持续释放积极信号,通过鼓励企业通过市场整合、设备更新与技术创新,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然而,市场持续低迷的现状会影响政策落地效果,企业出于资金压力与整合风险考量,对主动整合持谨慎态度。这是由于企业在市场低迷期不仅面临整合高成本风险,还需承担整合后市场恢复过程的不确定性风险。因此,导致政策引导与市场反馈之间存在明显脱节,行业升级进程受到一定程度延缓。

四、争议焦点:变革路径的不同认知

行业各界人士对行业变革路径认知存在巨大的分歧。部分观点认为,唯有重大安全事故引发行业震动,才能倒逼政府开展强力整治,淘汰落后产能。这种观点源于过往经验,即一些行业确实是在重大事故后才迎来彻底整顿。

还有观点强调政策干预,这些争议本质上反映了政策干预市场机制之间的复杂博弈

当前危废市场存在价格战、同质化低水平竞争等问题,部分观点将其归因于政策体系缺陷,甚至预期行业出现重大事故才会倒逼政府强力整治。这种认知存在局限性。事实上,市场乱象的根源在于行业发展规律政策调整阶段性错位:一方面,早期资本快速涌入导致产能过剩,而后期政策引导整合的效果尚未完全显现;另一方面,市场主体对市场机制、准入的理解存在偏差过度依赖外延扩张、过度依赖资源,而忽视技术创新与运营质量提升。

五、破局之道:多维协同的发展策略

危废行业破局需构建政策规范、市场机制与技术创新协同发力的治理体系。

政策层面,应强化常态化监管,完善动态化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既避免过度保护导致市场僵化,又防止盲目放开引发无序竞争,避免 "一放就乱、一管就死"

市场层面,通过税收优惠、研发补贴等政策工具,激励企业开展技术攻关业务创新;设立风险补偿基金,降低企业整合风险

在行业管理层面,加强统筹规划,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完善行业标准体系,推动行业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发展,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

(新闻来源:危废行业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