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通知公告 >

两会聚焦新能源:曾毓群、陈雪华建言储能与锂电产业发展

2025 年全国两会上,新能源产业相关话题备受瞩目。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带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针对新型储能产业现存问题提出完善市场参与机制、建立定期安全检查制度等建议。与此同时,全国人大代表、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围绕新能源锂电产业,从金融支持、科技研发、供应链安全等多维度提交 11 份建议,力求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两会代表委员们的这些建议,为新能源产业在新形势下的突破与升级指明方向,有望助力我国在全球能源转型中抢占先机。

宁德时代曾毓群: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

2025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带来了《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水平,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并就此提出多项建议。

曾毓群表示,新型储能是支撑我国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和基础装备,也是国际能源竞争的战略新领域。“十四五”期间,我国新型储能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数据统计,全国已建成投运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达73.8GW,约为“十三五”末的20倍,已经超过抽水蓄能装机规模。但是与抽水蓄能的支持政策相比,充分发挥新型储能价值、实现储能高水平运用的市场机制尚未形成。

同时,国内新型储能产业还面临调用少、利用率低、回报周期长等问题。曾毓群指出,储能市场机制仍存在如下具体问题,制约了储能的高水平运用:一是电能量市场电价浮动区间较窄;二是辅助服务费用分摊机制尚未打通;三是新型储能容量电价实施细则尚未出台;四是部分储能并网运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寿命跳水、容量打折等质量和安全问题。

对此,曾毓群提出关于进一步提升新型储能市场化运用的建议,一是完善新型储能市场参与机制,二是建立新型储能定期安全检查制度。

具体来看,完善储能的市场参与机制,主要包括电价机制、成本疏导机制和容量补偿机制。一是拉大峰谷价差,为储能等灵活性调节资源创造合理的盈利空间;二是丰富适合新型储能的辅助服务交易品种,并推动辅助服务费用向电力用户侧分摊,让储能成本得以合理疏导;三是完善容量补偿机制,加快出台新型储能容量电价核定规范和实施细则。

同时,曾毓群还表示,国家应尽快建立新型储能安全保障机制。建议借鉴电力行业定期检修机制,建立适用新型储能的定期安全检查制度。参照《发电企业设备检修导则》,形成电化学储能电站的具体检测方案,明确储能系统及关键零部件的检测条件、方法和周期等。

华友钴业陈雪华:多维度支持新能源锂电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华友钴业董事长陈雪华聚焦新能源锂电产业,围绕金融领域、资本市场、锂电材料产业的科技研发、绿色发展,以及鼓励民营企业创建世界一流企业等方面,提交了11份建议。

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286万辆,占全球总量的七成以上,连续十年保持全球第一。与此同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游锂电材料行业的市场规模也迅速增长。据鑫椤锂电统计数据,我国锂电正负极、隔膜、电解液等锂电材料产量均占全球半数以上。

但从全产业链来看,国内各类锂电材料的优势主要在产业链下游产品和材料方面,在产业链上游,尤其是锂电材料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处理、废旧动力电池回收等方面,依然有诸多问题待解决,延缓了我国锂电行业从“产品领先”向“全产业链领先”转变的步伐。

“锂电行业覆盖产业环节众多,任何环节的落后都可能成为限制我国锂电产业实现‘全产业链领先’的短板。“陈雪华对财联社记者表示,当前锂电行业面临两大主要问题:锂电副产物处理压力不断增加、锂电回收行业处理工艺参差不齐。

陈雪华建议,通过成立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锂电行业相关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探索原辅料单耗更低、副产物更少的绿色生产工艺。同时,支持有条件的锂电材料企业开展设备升级和产线改造,减少现有工艺下各类锂电副产物中的杂质含量,降低再利用难度,提升再利用水平,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

“能源金属供应链安全是新能源锂电行业领先的重要环节。”陈雪华指出,作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金属交易所,伦敦金属交易所(简称LME)同时是香港证券交易所全资附属公司,其交易价格和库存波动,牵动着全球有色金属的生产与销售脉络。

他表示,LME期货价格已经成为全球铜等基本金属的市场主要定价依据,LME交割仓库是影响期货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而我国铜等基本金属消费量占全球50%以上,迄今尚未设立LME交割库,这无疑为企业平添了几分风险。“我国企业屡次在海外市场被国外资本‘逼仓’,造成巨额亏损,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是我国企业难以在短时间内组织现货在海外的交易所认证仓库进行交割。”

因此,他建议国家相关部门与企业携手并进,加快促进伦敦金属交易所在上海、宁波等地设立交割仓库,筑牢我国金属供应链之安全防线,以及国际市场的价格话语权,切实提升保供稳价水平。

谈及企业“出海”,陈雪华指出,“当前,新能源锂电行业的龙头企业正在加快高质量‘走出去’的步伐,但传统的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企业多元化的金融需求。目前,浙江省出海实体企业在金融服务方面亟需解决保险保障、银行支持和投资便利等方面的问题。”

当前,中资实体企业不断加快“出海”步伐。2024年,仅浙江省就有385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年营收超5亿元)在海外设有项目或分支机构,足迹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及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项目重点包括制造业、新能源、医药等,已深度参与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陈雪华呼吁,中国金融机构应进一步重视对“走出去”企业的金融支持,加强跨境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创新跨境金融产品与服务,为中国企业“出海”保驾护航。他建议,国内险企应加大对“走出去”中资企业的承保支持,特别是国央企龙头险企带头提高承保份额,提供稳定的承保能力,逐步实现中资项目更多由中资保险公司主导。同时,开发适应不同类型“走出去”企业融资需求的产品,如出口信贷、全球授信业务、并购贷款、银团贷款等,利用跨境人民币贷款、境外发债、跨境资金池等工具,帮助企业优化资金配置,支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构建全球产业链。

(新闻来源:华友钴业、盖世汽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