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政策导向新趋势:零碳园区与碳足迹标准备受瞩目
1.零碳园区建设迎来热潮
自2025年初,国家已明确将“建设一批零碳园区”纳入规划,预计本年度内,国家级经开区将率先启动超过300个零碳园区项目,这些项目广泛分布于钢铁、化工、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中创足迹公司凭借其“碳中和供应链管理系统”,已成功为多个园区提供了涵盖全生命周期的碳数据管理解决方案,有效推动了园区内供应链的协同减碳进程。
2.碳足迹标准制定步伐加快
近期,生态环境部携手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首批)》,该清单涵盖了钢铁、锂电池、光伏等15大类工业产品,并计划在2027年前完成200项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依托其庞大的本土化数据库,该数据库覆盖超过2000个产品单元,中创足迹正为10余类重点行业提供碳足迹核算与认证服务,以帮助企业有效应对国际贸易中的“碳壁垒”挑战。
3.绿色工厂建设蔚然成风
当前,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申报绿色工厂。通过不断健全环境管理体系和能源管理体系,引入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企业有望实现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
二、推动技术创新与研发进程
1.优化能源结构以减排
为了降低碳排放,需着重优化当前的用能结构,努力提升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从而在源头上减少碳排放量。
2.采纳前沿绿色科技
在工业生产中,积极引入并实施先进的清洁生产工艺和技术,比如余热回收系统、碳捕集与封存(CCUS)技术以及智能微电网等关键性技术,以实现更为显著的节能减排成效,进而推动整个工业领域绿色技术的革新与升级。
3.强化数字化排放管理
借助工业物联网等前沿技术,可以更有效地整合碳足迹管理流程,实现对生产环节中碳排放的动态追踪与精准优化,从而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进一步优化了碳排放管理。
三、深化产业链协同与绿色供应链构建
1、打造绿色供应链生态
企业应着重于构建绿色供应链生态系统,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合作伙伴紧密携手,共同致力于推动整个产业链的绿色转型。通过设定并执行严格的供应商环保准入标准,以及推广使用绿色包装材料和优化物流解决方案,旨在构建一个更加绿色、低碳且循环的产业链架构。
2、拓宽合作渠道与知识共享
企业应积极拓宽合作渠道,主动寻求与行业内其他企业、高等教育机构以及科研单位的深度合作机会,共同致力于绿色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应用。同时,通过搭建经验交流平台,促进各方在节能减排领域的成功案例与先进经验的共享,以形成互利共赢的合作局面。
四、未来蓝图:碳交易市场扩展与绿色金融革新
1.碳市场即将迎来大规模扩展
2025年,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重要行业将被正式纳入全国碳交易市场,预计届时覆盖的排放量将占据全国排放总量的一半以上。
2.绿色金融工具迎来创新升级
上海市计划在2025年实现绿色融资余额突破1.5万亿元大关,并推动碳配额质押贷款、转型债券等一系列新型绿色金融产品不断涌现,为绿色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