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对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行业分布、营业收入总额、市值、研发经费投入、百强企业分析等概况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制造业A股上市公司数量情况
截至2023年12月31日,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为3578家,占A股上市公司总数的 67.6%;较2019年增加1287家,占比提升4.9个百分点。其中,深市、沪市、北交所制造业上市公司数量分别为1937、1444和197家,占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比重分别为 54.1%、40.4%、5.5%。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行业分布情况
从总量上看,电子信息、通用设备、化学原料、电气机械、医药行业的上市公司数量位居前五,分别有623家、373家、353家、334家和316家。从增量上看,在A股市场IPO节奏阶段性收紧的大背景下,更具竞争力和成长潜力的硬科技类创新创业企业“逆势而上”。电子信息、专用设备、化学原料、通用设备、电气机械行业的新增上市公司数量较多,均超过20 家;仪器仪表、通用设备、汽车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增幅较快,均超过10%。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总额情况
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合计为28.1万亿元,占 A 股整体的38.9%;同比增长3.3%,高于 A 股整体(0.9%)的业绩水平,增速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高2.0个百分点从营收增速分布上看,57.9%的制造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较上年实现增长,增速在 0-10%以及10-30%区间的企业数量占比均为23.8%,保持稳定且可靠的业绩增长趋势,发展韧性和潜力持续显现。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市值情况
从市值分布上看,2023年A股市场总体延续震荡态势。2023年,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总市值45.5万亿元,较2022年和2021年分别下滑6.5个和8.9个百分点。51.2%的制造业企业市值同比上升,主要集中在市值规模百亿以下的高成长潜力股。
在行业表现方面,不同行业走势呈现分化态势。一方面,受益于国内政策支持和全球经济复苏的板块,如新能源、科技等板块表现较为强势,仪器仪表、通用设备、电子信息、汽车等行业中6成以上的上市公司市值提升,发展动能强劲。另一方面,部分行业受房地产市场深度调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板块估值震荡下行,化学原料、非金属矿物、化学纤维、黑色金属冶炼、石油等行业中超三分之二的上市公司市值下滑。
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情况
从研发经费投入上看,制造业上市公司强化创新驱动,加大研发投入力度,切实提升创新能力。2023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经费投入首次突破万亿元,同比增长 10.5%。11 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超百亿元,62 家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同比增速超100%。研发投入强度超过3.7%,较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高2.1个百分点。从研发人才投入上看,制造业上市公司持续加强科技人才团队建设,优化研发团队结构,提升创新人才密度,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研发人员数量达到217.5万人,同比增长4.9%,21家企业研发人员数量过万。研发人员数量占员工数量比重为14.1%,较上年同期略有增长,186家企业研发人员占比超 40%,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医药等高技术领域。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分析
(1)地区分布概况
从四大区域来看,东部地区共 70 家企业入围,前十名均为东部地区企业,前二十名中19家为东部地区企业,领先优势显著。中部地区有14家企业入围,相对集中在电子、电气机械、钢铁等行业。西部地区有15家企业入围,白酒行业特色集聚,光伏产业发展迅猛。东北地区1家企业入围,带动石化等新老产业发力。
从31个地区来看,除西藏、海南、广西、甘肃、云南、黑龙江、吉林外,24个地区均有企业入围百强。广东企业实力领跑全国,百强企业数量达到20家,遥遥领先于其他地区。上海、北京、江苏分列二到四位,百强企业入围数量分别为 12 家、9 家、9 家。山东、四川、浙江的百强企业数量均超过5家。江西、宁夏、贵州、上海、广东、福建、四川、重庆、北京、山东10个地区入围百强的企业营业收入占本地区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营业收入超40%。辽宁、宁夏、福建、山西、贵州、四川、重庆、青海、广东、新疆、上海、江西、北京、河北等14个地区入围百强的企业利润总额占本地区全部制造业上市公司利润比重超50%。广东 20家百强企业创造全省14.5%的规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19.3%的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和 14.9%的规上工业企业就业机会。
从主要城市分布上看,深圳有11家企业入围百强,数量遥遥领先,佛山、杭州入围 3家并列第二,珠海、青岛等 12 个城市各有2家百强企业。深圳锚定建设全球领先的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的目标,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锻造硬核科技,比亚迪、中兴等科技龙头企业云集。佛山以高质量推进制造业当家为主线,打造“有家就有佛山造”产业招牌,在家电、家具、陶瓷等多个领域拥有深厚的产业基础,美的、海信家电、海天味业等龙头企业实力强劲。杭州着力打造智能物联、生物医药、高端装备、新材料和绿色能源五大产业生态圈,海康威视、大华股份、荣盛石化等企业成长壮大,展示“杭州制造”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实力和韧劲。
(2)行业分布概况
从行业大类来看,电子信息、电气机械、专用设备百强企业数量居前三,分别为 28 家、19 家和 10 家,汽车、酒饮料茶、医药企业超过5家入围(见图12)。电子信息入围企业中,近九成集中在东部地区,广东有9家入围,远高于全国其他地区,通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领域龙头企业集聚。电气机械入围企业中,家电企业表现突出,海尔智家、格力电器、美的集团跻身前十,全球范围内具备较强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光伏行业9家入围,但因行业“内卷”严重价格低迷,市值下行压力较大。专用设备入围企业中,工程机械和医疗器械各占4个和3个席位,平均研发强度为7.9%,较制造业上市公司总体高4.3个百分点,5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超过10%。汽车制造业入围企业中,处于产业链顶端的整车厂优势明显,5家企业营收市值双破千亿。
(3)详细名单
制造业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百强企业 | |
上市公司 | 所在地区 |
格力电器 | 广东 |
美的集团 | 广东 |
海康威视 | 浙江 |
迈瑞医疗 | 广东 |
海尔智家 | 山东 |
大华股份 | 浙江 |
潍柴动力 | 山东 |
比亚迪 | 广东 |
中兴通讯 | 广东 |
宁德时代 | 福建 |
阳光电源 | 安徽 |
宝钢股份 | 上海 |
万华化学 | 山东 |
工业富联 | 广东 |
京东方 A | 北京 |
中芯国际 | 上海 |
长城汽车 | 河北 |
中国中车 | 北京 |
立讯精密 | 广东 |
三一重工 | 北京 |
长安汽车 | 重庆 |
上汽集团 | 上海 |
TCL 科技 | 广东 |
华域汽车 | 上海 |
国电南瑞 | 江苏 |
贵州茅合 | 贵州 |
中国船舶 | 上海 |
五粮液 | 四川 |
晶科能源 | 江西 |
恒瑞医药 | 江苏 |
中联重科 | 湖南 |
传音控股 | 广东 |
隆基绿能 | 陕西 |
海螺水泥 | 安徽 |
泸州老窖 | 四川 |
徐工机械 | 江苏 |
北方华创 | 北京 |
韦尔股份 | 上海 |
通威股份 | 四川 |
伊利股份 | 内蒙古 |
紫光股份 | 北京 |
中航光电 | 河南 |
三花智控 | 浙江 |
特变电工 | 新疆 |
恒力石化 | 辽宁 |
联影医疗 | 上海 |
海天味业 | 广东 |
山西汾酒 | 山西 |
智飞生物 | 重庆 |
中国铝业 | 北京 |
海信视像 | 山东 |
福耀玻璃 | 福建 |
晶澳科技 | 河北 |
东方电气 | 四川 |
歌尔股份 | 山东 |
广汽集团 | 广东 |
时代电气 | 湖南 |
紫光国微 | 河北 |
天齐锂业 | 四川 |
海光信息 | 天津 |
洋河股份 | 江苏 |
中信特钢 | 湖北 |
鹏鼎控股 | 广东 |
复星医药 | 上海 |
上海电气 | 上海 |
中国重工 | 北京 |
华菱钢铁 | 湖南 |
天合光能 | 江苏 |
盐湖股份 | 青海 |
江西铜业 | 江西 |
大族激光 | 广东 |
古井贡酒 | 安徽 |
长电科技 | 江苏 |
中微公司 | 上海 |
江淮汽车 | 安徽 |
海信家电 | 广东 |
浪潮信息 | 山东 |
烽火通信 | 湖北 |
视源股份 | 广东 |
汇顶科技 | 广东 |
汇川技术 | 广东 |
亿联网络 | 福建 |
宇通客车 | 河南 |
荣盛石化 | 浙江 |
亿纬锂能 | 广东 |
华勤技术 | 上海 |
金风科技 | 新疆 |
纳思达 | 广东 |
恒立液压 | 江苏 |
南钢股份 | 江苏 |
新和成 | 浙江 |
中天科技 | 江苏 |
石头科技 | 北京 |
四川长虹 | 四川 |
澜起科技 | 上海 |
开立医疗 | 广东 |
凯莱英 | 天津 |
宝丰能源 | 宁夏 |
爱美客 | 北京 |
中科曙光 | 天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