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分析:日本投资近500亿,力拼中国动力电池市场领先地位

上世纪90年代初,锂电池行业初露锋芒,初期市场几乎被日本企业独占鳌头,特别是索尼公司在消费电子领域的锂电池商业化应用上开创了先河,而松下则率先涉足汽车动力锂电池领域,奠定了日本在该领域的技术与发展优势。

随后,韩国企业如三星与LG凭借大量的专利积累及政府支持,迅速崛起为锂电池行业的强有力竞争者,一段时间内,日韩企业共同引领着全球锂电池市场。然而,在动力电池领域,日本因战略转向燃料电池而放缓了对锂电池的投入,错失了进一步布局的关键时机,这一时期,LG趁机超越松下,成为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头羊。

与此同时,中国敏锐捕捉到新能源汽车的广阔前景,通过政策补贴等手段积极推动产业发展,宁德时代、比亚迪等本土电池企业借此机遇迅速成长,动力电池产业链逐渐完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的政策调整——“白名单”的实施,为中国电池企业筑起了一道保护墙,加速了国内市场的国产化进程,实现了动力电池产业的快速赶超。

2019年,“白名单”虽已取消,但中国动力电池企业已稳固市场地位,全球份额超过65%,TOP10企业中中国企业占据多数席位,展现了强大的竞争力。有趣的是,曾经不看好锂电池的日本,目前重新规划,计划投资总计1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495亿元)扩大电池生产。尽管政府支持或将加速其锂电池产业的发展,但历史经验表明,行业格局已今非昔比,竞争态势将更加激烈。

1.日本斥资约500亿元,全力扶持动力电池产业发展

近期,日本媒体披露了一项重大投资计划,该计划由日本政府鼎力支持,丰田汽车、日产汽车等业界巨头携手,共同注资约1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约495亿元),旨在显著提升日本本土的电池生产能力,预计增幅将达到约50%。

此次投资的核心聚焦于汽车电池的生产扩张,旨在将现有产能从80GWh显著提升至120GWh,并设定了更为远大的目标——即到2030年,将国内电池总产能推高至150GWh。这一战略举措不仅彰显了日本汽车制造商对电动汽车市场未来的坚定信心,也体现了其在全球电池产业竞争中的积极姿态。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投资行动覆盖了四大汽车制造商以及关键零部件与制造设备供应商,形成了一个涵盖产业链上下游的强大联盟。这一合作模式不仅有助于加速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还将促进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利用,为日本电池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详细剖析这一投资计划,丰田汽车及其旗下两大电池业务单元——Prime Planet Energy&Solutions与Primearth EV Energy,将共同出资约2500亿日元,在福冈县筹建新工厂,旨在年增9GWh的生产能力,并预定于2028年11月之后正式投产。此外,丰田还筹划建设一座全新的电动汽车电池工厂,预计该工厂将成为雷克萨斯装配线的主要电池供应商,并于2028年底投入运营。

日产汽车方面,将斥资约1500亿日元在福冈县设立专门生产LFP电池(即磷酸铁锂离子电池)的新工厂,预计年产能可达5GWh,并计划在2028年7月前实现量产。

与此同时松下电器携手斯巴鲁与马自达,三方共同投入高达5500亿日元。具体而言,松下计划在斯巴鲁位于群马县的基地投资约4600亿日元,打造一座年产能为16GWh(足以支持约20万至30万辆电动汽车)的电池工厂,预计2028年8月启动生产。另一方面,松下与马自达合作,在大阪府的现有工厂增设生产线,目标年产能为6.5GWh,并计划在2025年7月前实现这一目标。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此系列投资计划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日本经济产业省将直接提供3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174亿元)的财政援助,以进一步推动日本电池产业的快速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2.日本电池三巨头:现状透视与未来展望

在韩国,LG新能源、三星SDI及SK On构成了电池产业的三大支柱,而日本方面,虽然提及“三大动力电池巨头”时包含了丰田与日产,但实质上,专注于电池制造的仅有松下一家,丰田与日产作为汽车制造商,其电池供应多为内部自给自足,这一模式与早期的比亚迪有相似之处。

松下在电池领域的主要客户长期依赖于特斯拉,为分散风险,松下正积极与斯巴鲁、马自达等车企建立合作关系,但这些新项目的投产时间表较为靠后,分别定于2025年7月和2028年8月,因此,短期内,特斯拉的订单仍将是松下出货量的关键支撑。然而,特斯拉的电池供应商并非仅限于松下,LG新能源、宁德时代及比亚迪等同样是其重要伙伴。

从产能布局上看,松下主要集中在北美和日本,其全球供应链的灵活性相对较弱。技术层面,松下坚守三元锂电池领域,虽力图通过4680电池等创新技术破局,但初期面临成本高昂及生产瓶颈等挑战。最新消息显示,松下已就绪4680电池的量产准备,但其市场接受度及成本竞争力尚待市场验证。

丰田在能源动力上展现出多元化策略,早期侧重于混动与氢燃料电池,但鉴于氢燃料的普及速度未及预期,丰田正加速向电动汽车转型,并将宝押在固态电池上。其固态电池计划已获得政府批准,并设定了2026年及2027年推出不同性能等级电池的目标,旨在通过提升续航及降低成本来增强竞争力。然而,丰田在固态电池量产时间上的多次调整,反映出技术突破的艰难与不确定性。

相比之下,日产的策略显得更为务实,不仅引入中国电池供应商,还直接投资建设磷酸铁锂电池工厂,以降低成本。然而,日产在电动汽车市场的销量表现却不尽如人意,面临市场需求放缓及成本控制的双重压力。最新财报显示,尽管营业收入略有增长,但营业利润的大幅下滑及极低的营业利润率,凸显了日产在电动汽车转型中的困境与挑战。

3.动力电池市场格局:稳固与挑战并存,变革之路非易事

显然,日本在认识到动力电池市场的重要性后,正试图重新发力锂电池领域,然而,当前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竞争格局已发生深刻变化,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不再如昔。与此同时,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及双碳目标上的推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决心与执行力。

据统计,今年前七个月,全球动力电池装机量显著增长,达到434.4GWh,同比增幅22.4%。在这一蓬勃发展的市场中,中国企业的表现尤为抢眼,前十榜单中占据了六席,合计市占率高达65.3%,较去年同期进一步提升。相比之下,日本仅有松下一家企业上榜,且市占率有所下滑,至4.3%,面临装机量减少的挑战。

值得注意的是,松下在欧美市场的供应遭遇困境,导致其调整了电动汽车电池的生产目标,显示出其国际战略调整的压力。而日本国内的新兴势力虽在萌芽,但短期内难以对现有的动力电池格局造成实质性影响。

在此背景下,中国电池企业需保持清醒头脑,认识到其面临的挑战不仅来自单一国家,而是全球范围内的激烈竞争。特别是美国、韩国及欧洲国家,均在积极布局并寻求突破。美国的电池初创企业众多,且通过贸易手段对中国企业构成一定压力;韩国则在电动车安全事件后加强了对电池供应链的监管,间接引发了对中国电池的关注。

因此,中国动力电池行业在巩固现有竞争优势的同时,还需密切关注国际贸易环境、市场政策的变化,以及固态电池等前沿技术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的领先地位,并有效应对潜在的技术超车风险。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