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都建设报
在9月7日召开的“2024年全球能源转型大会”上,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表示,到今年年底,除了现在覆盖的电力行业以外,钢铁、水泥、铝冶炼等行业有望被纳入到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黄润秋表示,将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的引领、优化和倒逼作用,从三方面着力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其中包括:落实好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进一步加强碳市场建设,稳步扩大行业覆盖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完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今年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除了现有的电力行业以外,还将纳入钢铁、水泥、铝冶炼等重点排放行业。进一步完善碳定价机制,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
全国碳市场是中国实现国家气候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中国于2021年启动全国碳市场,尽管目前仅纳入了电力行业,但已成为全世界覆盖排放量最大的碳市场,覆盖的二氧化碳年度排放量约51亿吨,纳入重点排放单位有2257家,占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40%以上。
将碳市场拓展到发电以外的行业,有助于丰富碳市场主体、提高交易活跃度、推动发现合理碳价。中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发电、钢铁、建材、有色、石化、化工等高排放行业,合计占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约八成。
2024年的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等相关内容。据财新了解,继电力行业之后,铝、水泥、钢铁将成为碳市场扩围第一梯队企业;第二梯队为化工、民航,预计2026年被纳入;石化、造纸是第三梯队的扩围行业,预计在“十五五”期间被纳入。
钢铁行业是仅次于电力行业的碳排放大户,占全国碳排放总量比重约15%。“相较于行政命令,碳交易更容易被企业所接受。”首钢股份总经理助理刘风刚在8月22日该公司承办的绿色低碳发展论坛上表示。碳交易意味着碳排放量的货币化,将直接把企业的排放情况与经济利益相挂钩,可直接激发企业减排的积极性。
不过,钢铁行业工艺流程复杂,纳入到碳市场中,在碳配额分配、数据质量、绿电减碳核算等方面均存在考验。
刘风刚认为,钢铁行业进入碳市场,首先需关注碳配额分配问题,难点在于如何能够制定出比较合适的基准水平。其次是钢铁行业数据的质量问题,钢铁企业物质流、能量流规模非常巨大,各种消耗、产出的物料计量,相对来说准确度较差;各种气体以及蒸汽的精确计量,本身存在较大技术难度。另外,在绿色能源减碳核算的问题上,当前直购绿电在碳核查时暂不能核算降碳效果,同时,企业使用国内绿证,在国际互认上存在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