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电解槽正跨越地缘政治的界限,加速融入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预示着它将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继电池、光伏、电动汽车之后的又一重要出口支柱,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和市场前景。
在全球低碳转型的浪潮中,中国新能源产业的崛起尤为引人注目,其中“锂电池、光伏、电动汽车”被誉为外贸领域的“新三剑客”,引领出口新风尚。而绿氢产业的兴起,更是为中国新能源版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作为绿氢生产的关键设备,电解槽正逐步成为中国向全球输出绿色技术的又一“明星产品”。
中国电解槽凭借卓越的性能与高性价比,在全球市场上大放异彩,展现出强大的国际竞争力。这一趋势让欧洲电解槽制造商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促使欧盟方面不得不采取行动,意图通过调整氢能补贴政策来应对中国产品的冲击。
欧盟气候行动专员沃普克·霍克斯特拉近期宣布,为支持本土绿色氢能项目的发展,欧盟将设立更为严格的“明确标准”,以确保在氢能银行(EHB)拍卖系统中获得补贴的项目优先采用欧洲制造的电解槽。这一举措被视为欧盟对抗中国电解槽“入侵”的防御策略。
霍克斯特拉强调,尽管欧洲在第一轮EHB拍卖中占据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但中国电解槽以成本优势迅速扩张,对欧洲市场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他承诺将在即将启动的新一轮拍卖中引入新标准,旨在构建更加稳固的欧洲电解槽供应链。
关于新标准的具体内容,霍克斯特拉透露可能包括要求部分生产环节必须在欧洲境内完成,或限制项目对非欧盟国家产品的依赖度。这些措施旨在促进欧洲电解槽产业的自主发展,减少对中国等外部市场的依赖。
霍克斯特拉的此番言论被广泛解读为对欧洲电解槽制造商利益诉求的积极回应,同时也反映了在全球新能源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各国政府和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途径。对于中国电解槽企业来说,如何在保持性价比优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将是未来在国际市场上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
图片:欧盟气候行动专员霍克斯特拉
来源:欧盟委员会
在七月份,一封致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的联名信引起了广泛关注。信中,由Nel、蒂森克虏伯、西门子、McPhy等20家欧洲电解槽制造巨头共同签署,他们集体发声,对依赖中国电解槽的现状表示深切忧虑。信中直言不讳地指出,中国电解槽的成本优势显著,仅为西方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至四分之一,这使得欧洲制造商在价格战中处于极为不利的境地,他们将此归咎于来自中国的“不公平竞争”,并担忧这将再次导致欧洲对进口能源产品的过度依赖。
这些制造商进一步呼吁,在即将进行的欧盟氢能银行(EHB)资金拍卖中,应引入更为灵活且具保护性的评判标准,特别是将部分生产环节必须在欧洲本土完成作为关键条件之一。此举虽旨在扶持本土产业,但也被外界视为一种隐性的贸易壁垒,旨在通过政策手段为欧洲电解槽制造商创造更有利的竞争环境。
面对欧盟的此番“设限”,中国电解槽制造商并未选择退缩,而是采取了积极应战的策略。9月3日,中电丰业(Hygreen Energy)宣布了一项雄心勃勃的20亿欧元扩建计划,该计划的核心便是在西班牙马拉加建设一座全新的碱性电解槽制造工厂,初期聚焦于生产符合欧洲高标准的5MW电解槽,并计划将年产能提升至5GW,展现出对中国电解槽技术国际竞争力的坚定信心。
此外,中电丰业还宣布将启动一系列研发与创新项目,包括建立电解槽技术研发中心、搭建10MW碱性测试平台,并与战略合作伙伴携手在安达卢西亚韦尔瓦省打造一座总产能高达1.12GW的大型绿色氢气生产基地。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彰显了中国电解槽制造商在技术创新与市场拓展方面的前瞻布局,也向世界宣告了他们在全球绿氢产业中的坚定立场与不懈追求。
图片:中电丰业与西班牙Coxabengoa集团签订电解槽合作协议
来源:中电丰业
在同日举行的“Investing in Green Hydrogen 2024”峰会上,天合元氢(Trina Green Hydrogen)的副总裁卞铁铮发表了引人瞩目的主题演讲。他宣布,天合元氢与西班牙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知名咨询公司Arbro携手,在西班牙共同推进一项规模宏大的160MW绿氢工厂项目,该项目亮点之一是在项目附近设立电解槽制造基地,实现了生产与应用的无缝对接。卞铁铮进一步透露,尽管天合元氢已规划在中国建设超级工厂,但公司正积极探索海外市场的拓展机会,力求在全球舞台上展现中国电解槽制造的强大实力。
中电丰业与天合元氢的海外布局,是中国电解槽制造商积极拥抱全球化竞争、扬帆出海的生动写照。随着全球对低碳能源需求的日益增长,特别是大型绿氢项目的不断涌现,电解槽作为关键设备,其海外市场需求呈现出井喷态势。据最新统计,截至2023年底,欧洲地区已累计规划了超过1085个低碳氢能项目,主要集中在德国、西班牙、法国、英国及荷兰等能源转型前沿国家,这些项目为电解槽制造商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此背景下,多家中国电解槽制造商纷纷抢抓机遇,加速海外布局。赛克赛斯氢能相关业务负责人乐观预测,2024年公司国外市场的营收将首次超过国内市场,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海外市场将迎来数十倍的增长。明阳氢能同样表现强劲,其电解槽海外订单量在2024年上半年已远超去年全年总和,达到700MW以上,并预计在未来五年内实现海外市场规模的十倍以上增长。
此外,还有不愿透露姓名的主流电解槽厂商表示,随着全球绿氢产业的持续升温,其所在企业的出海订单量有望在明后年实现10至20倍的增长,并预计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持续保持。这一系列积极信号表明,中国电解槽制造商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参与全球竞争,为全球绿氢产业的快速发展贡献中国力量。
图片:派瑞氢能产能计划扩大到1000台套以上
来源:派瑞氢能
派瑞氢能无疑是这波全球绿氢浪潮中的佼佼者,自2022年起,其订单量便如潮水般涌来,连续三年实现翻倍式增长,出口金额更是在三年内从约7000万元飙升至近3亿元,展现了惊人的市场扩张力。市场总监李海鹏对此充满信心,预言未来十年派瑞的订单量将激增十几倍,预示着公司业务的持续繁荣。
面对市场的热烈反响,派瑞氢能迅速响应,不仅大幅提升了年产能,从80台套跃升至300台套,还扩建了4000平方米的厂房以应对需求。然而,这一产能升级在短短一年内即被市场充分消化,再次证明了全球对电解槽需求的旺盛。为此,公司副总经理陈天山透露,派瑞氢能已规划至2025年将产能扩大至1000台套以上,其中超过半数将面向国际市场,彰显了公司全球化的雄心壮志。
与此同时,国内电解槽行业的领先企业并不满足于传统的业务合作模式,纷纷探索更加深入的国际化路径。国富氢能便是其中的先行者,通过设立海外附属及联营公司,如德国、新加坡、阿拉伯等地的氢能运营子公司,积极布局全球市场。根据战略合作协议,国富氢能预计未来五年将斩获至少10亿美元的海外订单,若按当前收入规模计算,这一海外市场的拓展将使其营收实现六倍增长,前景极为可观。
此外,2024年以来,包括隆基氢能、双良集团、三一氢能、希倍优氢能、中国华电、安思卓等在内的多家电解槽企业也在海外市场上取得了显著成绩,无论是大额订单的签订,还是项目的成功落地与合作签约,都彰显了中国电解槽企业在全球舞台上的竞争力和影响力。这一系列成就不仅是对中国新能源技术实力的认可,也为行业的持续繁荣注入了强劲动力。
图片:上半年国产电解槽出海最新动态
来源:高工氢电
中国电解槽企业在全球氢能领域的布局日益深化,其业务范围已不仅限于产品和服务的出口,更涵盖了氢能全产业链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这些企业正积极寻找并把握国际市场上的每一个机遇,从氢能的生产、储存、运输、加注到最终应用,全方位助力全球氢能经济的构建。
从地域分布来看,中国企业的足迹已遍布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欧洲和中东凭借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能源需求,成为了中国电解槽企业的重要海外市场。同时,东南亚、澳大利亚、北美等地区的氢能市场也展现出强劲的增长潜力,吸引了众多中国企业的目光。
值得注意的是,海外氢能应用正逐步从初期的示范阶段迈向规模化发展的新阶段。在欧洲和中东等区域,随着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的加速推进,制氢设备的需求也从简单的数量增长转变为对技术、质量和效率的更高要求。欧洲作为绿氢需求的重要市场,其制氢产业起步较早,众多项目已进入实质性的开工建设阶段,为中国电解槽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此外,国际政策环境的支持也为中国电解槽企业的海外拓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以欧盟为例,其推出的REPowerEU计划明确提出了提升氢能产能的目标,即到2030年实现可再生氢产量和进口量均达到1000万吨。这一宏伟目标的实现,无疑将极大地推动全球氢能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为中国电解槽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图片:REPowerEU计划的氢能产能目标
来源:欧盟委员会
以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为标杆,该项目年产绿氢量高达2万吨,其背后是52台1000Nm³/h电解槽的鼎力支持。若将这一规模扩展至欧盟2030年的绿氢生产计划——年产1000万吨,那么理论上将需要构建起相当于500个库车项目规模的庞大体系,这意味着将需求高达26000台1000标方电解槽。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欧洲本土企业显然力有不逮,为中国电解槽供应商开辟了一片广阔的蓝海市场。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凭借其得天独厚的太阳能、风能资源,也在绿氢产业领域迅速崛起,计划利用其地理优势向欧洲等能源需求中心输送绿氢、绿氨产品,这一趋势同样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根据高工产研储能研究所的最新数据,2023年我国水电解制氢装备的出货量实现了61%的同比增长,这一强劲增长势头得益于海外市场的蓬勃需求。展望未来,2024年电解槽出货量有望攀升至1.9GW,同比增长58%,并预计将在2027年实现爆发式增长,出货量跃升至12GW以上。从2023年至2027年,电解槽出货量的年复合增长率将高达79%以上,展现出极为强劲的市场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对此持乐观态度,他指出中国碱性电解产业链完备,应用规模全球领先,且产品性价比优越,这为中国电解槽技术的国际化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全球绿氢需求井喷的当下,他预言制氢电解槽将成为继电池、光伏、电动汽车之后的又一新能源规模出口产品,引领中国新能源产业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