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9日晚间,贝特瑞(835185)发布2024年半年度报告。公告显示,贝特瑞2024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0.38亿元,归母净利润4.93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5.34亿元。
具体来看,2024年H1,贝特瑞实现负极收入51.79亿元,出货量超过20万吨,同比增长18.96%;正极收入15.87亿元,出货量超过9,000吨。此外,公司已投产负极材料产能49.5万吨/年,正极材料产能6.3万吨/年。
对于上半年经营情况,贝特瑞表示,2024年上半年,全球锂电材料市场规模整体保持增长态势,但受下游市场增速放缓、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产品销售价格下行等多重因素影响,材料企业盈利空间阶段性承压。值得注意的是,贝特瑞半年报也透露出公司在强化全球新能源材料龙头地位的诸多积极变化。
产品研发推动业务发展,高质量发展动能增强
一直以来,贝特瑞紧抓科技创新发展机遇,坚持以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产业链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公告显示,2024上半年,贝特瑞研发投入3.15亿元,公司已获授权专利623项,其中发明专利380项。
值得一提的是,长期高强度的研发投入,也在业务拓展上持续迎来显著成果。
硅基负极电池领域,贝特瑞2024年H1硅负极市占率在70%左右。截至2023年末,贝特瑞硅基负极材料产能5,000吨/年,出货量行业领先。其中硅碳负极材料已经开发至第五代产品,比容量2,000mAh/g以上,硅氧负极材料已完成多款氧化亚硅产品的技术开发和量产工作,比容量达到1,500mAh/g以上。
钠电池领域,公司的钠电正、负极材料已获得客户认可并实现批量出货。据悉,2023年贝特瑞钠离子负极材料实现百吨级以上订单,目前公司产能3400吨/年。
此外,上半年,贝特瑞低成本快充石墨成功导入重要客户,长循环硅碳材料实现批量发货;在燃料电池扩散层、催化层自主研发多款关键材料,已在氢燃料电池膜电极上使用。
长城证券表示,贝特瑞全产业链一体化布局优势突出,客户结构稳定,具备优秀的技术迭代能力以及成本优势,在行业竞争激烈的背景下,公司有望在行业中充分发挥竞争优势,稳固市场地位。
固态电池发展空间广阔,创新产品逐步落地
随着新能源车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动力电池的需求也日益增加。由于固态电池在安全性、能量密度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满足新能源车等领域对高能量密度电池的需求,具有广阔发展空间。中信证券测算2030年全球固态电池出货需求将达643GWh,2024-2030年CAGR达133%,合计市场空间达1.2万亿。
贝特瑞作为锂电材料龙头,已前瞻布局固态电池关键材料领域。在上半年的欧洲先进汽车电池大会上,公司详细介绍了固态电池工作的“三步走”策略。
据介绍,贝特瑞第一步准备使用纳米无机固态电解质(SSE)来改性正负极活性材料,实现300-330Wh/kg能量密度;第二步则发展半固态电池,结合电极涂层、隔膜涂层和原位聚合技术等技术提高电池的热安全性能;第三步,也是其终极目标,为全固态电池,预期能量密度达400-500Wh/kg。
据半年报显示,贝特瑞在固态电解质的技术路线上,采用氧化物固态电解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及硫化物固态电解质三条技术路线,助力提升固态电池的安全、倍率性能及能量密度,已开发出多款新型固态电解质材料,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贝特瑞的LATP(磷酸钛铝锂)氧化物固态电解质已实现吨级出货。此外,其适配固态电池的正极产品已经量产,有给半固态电池厂商小批量供应高镍正极材料。
产能出海持续加速,全球布局构筑新优势
受海外市场需求增长和价格影响,以及能获取更高利润和广阔发展空间等因素,众多锂电池企业纷纷选择布局海外。目前,贝特瑞在中国拥有20余家生产基地,并形成了以印尼基地、摩洛哥基地及日、韩、欧美分公司等海外布局为支撑的全球化战略布局,在全球化方面已走在行业前列。
据悉,贝特瑞在印度尼西亚投产的16万吨负极材料项目一期,是国内锂电池负极材料行业首个海外建设项目,其产品将主要为全球电动汽车、消费电池和储能电池提供多样的电池材料解决方案。8月7日,公司设在印度尼西亚的年产16万吨负极材料一期项目正式投产。
除此之外,贝特瑞在摩洛哥建立的地中海基地,未来主要面向欧美市场销售。据了解,此项目最终将打造成为涵盖锂离子电池关键材料的三元正极材料制造厂。今年4月,贝特瑞地中海年产5万吨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项目,在摩洛哥丹吉尔科技城举行开工仪式。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在摩洛哥增加负极材料产能,拟通过全资子公司贝特瑞地中海负极在摩洛哥投资建设年产6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一体化项目,项目预计总投资额不超过人民币26.18亿元。
业内人士指出,贝特瑞作为全球锂电池材料龙头,紧抓产业出海机遇期,有望依托印尼和摩洛哥海外生产基地,进一步提升公司的全球市场综合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