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8月14日碳酸锂价格跌至7.7万元/吨的历史低点,并在期货市场上主力合约下挫近5%,跌破73000元/吨的新低,整个锂电产业链,从锂矿开采、锂盐加工到市场贸易,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即便是全球锂矿巨头雅保,也不得不调整其扩张蓝图,宣布澳大利亚Kemerton锂加工厂的减产及人员缩减计划。
此轮波动中,韩系电池三巨头LG新能源、SKOn、三星SDI亦未能幸免,纷纷对全球锂电投资计划持谨慎态度或放缓节奏。这一系列动作加剧了市场对于锂电池产能过剩的忧虑。据统计,仅20家主要动力/储能电池企业的2025年产能规划就已远超6100GWh,而全球市场的总需求预测却仅为这一数字的约三分之一,凸显了供需失衡的严峻性。
然而,对于产能过剩的议题,业内存在不同解读。部分观点认为,规划产能与实际投产能力之间存在差距,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已宣布的产能项目未必能全部落地。例如,LG新能源、松下、BritishVolt等企业的项目取消或延期,便直接减少了未来市场的潜在供应量。
另一方面,市场周期性波动及外部环境变化也被视为导致当前供需矛盾的重要因素。欧美地区电动化进程的放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的不确定性,均对动力电池及储能市场的需求造成了影响。
尽管如此,锂电池行业的长期前景仍被广泛看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储能市场的多元化需求,为锂电池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然而,对于当前的锂电企业来说,如何克服需求疲软与原材料价格下跌的双重压力,避免陷入亏本竞争的困境,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首要难题。
从财务数据来看,包括宁德时代、亿纬锂能等在内的多家国内锂电企业上半年营收均出现下滑,部分企业的增速也显著放缓。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成为这一趋势背后的主要推手。
面对原材料市场的持续降价,锂电池行业已陷入低价螺旋的困境。储能领域尤为明显,电芯价格的下降直接带动了储能系统成本的降低,进而引发了激烈的市场价格战。这种竞争态势不仅挤压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加剧了行业的洗牌风险。
展望未来,锂电池原材料价格的下降趋势可能还将持续,这对相关企业而言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如何在保证产品质量与性能的同时,有效控制成本、提升盈利能力,成为了锂电企业共同面临的课题。同时,构建健康、可持续的产业生态,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发展,也是行业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