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20231-5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202371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2023年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新闻发布会。工业和信息化部新闻发言人、总工程师赵志国,新闻发言人、运行监测协调局局长陶青出席发布会介绍相关情况,并答记者问。以下为现场图文实录有节选




赵志国:女士们、先生们,新闻界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感谢各位长期以来对工业和信息化事业的关心和支持。下面,我简要介绍上半年工业和信息化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工业和信息化部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全国两会安排部署,落实落细党中央、国务院各项任务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积极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着力抓好稳增长、提质量、优结构等工作,工业经济恢复向好,信息通信业稳步增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推进新型工业化取得积极成效。


第一,工业经济恢复向好。随着3月份以来一批稳经济政策效果持续显现,各地支持制造业当家等政策举措出台实施,工业经济保持恢复发展势头。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其中,56月当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5%4.4%,呈现逐月回升态势。工业投资保持扩张,上半年同比增长8.9%,增速较一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工业出口提质升级,上半年新三样(包括新能源汽车、锂离子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同比增长61.6%。企业效益边际改善,利润降幅连续3个月收窄,利润结构不断优化,5月份装备制造业利润同比增长15.2%,连续两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小巨人、专精特新企业营业收入、利润增长均高于规上工业企业。


第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步伐明显加快。我们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新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2.4%。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辆。上半年,太阳能电池、工业控制计算机及系统产量分别增长54.5%34.1%。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和重大技术装备攻关工程扎实推进,一批重要技术产品实现突破,C919大型客机投入商业运营,国产首艘大型邮轮顺利出坞。智能制造深入推进,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涌现出虚拟验证、共享制造等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绿色低碳转型成效明显,有色金属、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能耗强度持续下降。


第三,信息通信业赋能作用持续提升。我们加强新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行业整体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前6个月,电信业务收入增长6.2%,业务总量同比增长17.1%,累计建成开通5G基站293.7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达6.76亿户,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超过21.2亿。赋能实体经济转型升级。5G应用已经融入60个国民经济大类,加速向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重点领域拓展深化,应用案例数累计超5万个。工业互联网百城千园行纵深推进,标识解析体系服务企业超27万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超过240家。


第四,中小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我们强化政策惠企、环境活企、服务助企、创新强企、人才兴企,大力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印发实施《助力中小微企业稳增长调结构强能力若干措施》。开展第五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深入实施科技成果赋智、质量标准品牌赋值、数字化赋能中小企业专项行动。深化产融合作,帮助中小企业通过国家产融合作平台融资5,100亿元。开展一起益企中小企业服务行动和中小企业服务月活动,前6个月全国各类服务机构服务企业共计700多万家。


当然也要看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中还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是,我国经济整体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工业经济发展仍然具有很强的韧性。近期我们召开了制造业企业座谈会和专精特新企业圆桌会议,与会企业家普遍对后续发展充满信心。下一步,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稳增长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工业和信息化经济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情况就介绍这些。下面,我和我的同事愿意回答大家的提问。


总台央视记者:7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3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请问您怎样看待当前工业经济形势?下一步还将出台哪些政策来促进工业经济平稳运行?谢谢。


赵志国:谢谢你的提问。今年以来,我国工业经济运行总体上保持了恢复向好的发展态势。上半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增速分别较去年上半年和今年一季度加快0.4个和0.8个百分点。作为制造业脊梁的装备制造业保持较好的发展势头,汽车制造业、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等行业利润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同时看到,当前工业经济发展面临需求不足、效益下滑等困难和挑战,但从趋势上看,我国工业持续发展的基本面没有改变,宏观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态势没有改变


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落实促进汽车和家居消费等政策,加紧制定实施汽车、电子、钢铁等十个重点行业稳增长的工作方案。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引导,深化部省战略合作,积极支持工业大省挑大梁。聚焦链主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重点企业,建立健全常态化沟通交流机制、问题诉求解决闭环机制,推动经营主体迸发更大活力。


二是努力扩大有效需求。深入开展消费品、原材料三品行动,组织新能源汽车、智能家电、绿色建材下乡,推动医疗装备、通用航空、邮轮游艇等产业创新发展,以高质量供给引领创造需求。加强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十四五专项规划统筹调度,联合国家开发银行实施专项贷款,加大制造业投资力度。引导拓展重点国家及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市场,巩固工业产品出口。


三是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开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专项行动,加速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加快发展5G、智能网联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端医疗装备等新兴产业,进一步增强高铁、电力装备、新能源汽车、光伏、通信设备等领域发展动能。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消费品工业同人民群众的生活关系最直接,联系也最紧密,是我国传统优势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请问下一步工信部将采取哪些措施,来推动消费品工业的高质量发展?谢谢。


陶青:谢谢你的提问。消费品工业是我国制造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保障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是筑牢实体经济根基的基本盘。今年上半年,随着扩内需促消费政策的深入实施,国内消费场景逐步恢复,物流水平快速回升,大健康”“可持续等消费热点不断涌现,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复苏。上半年,消费品工业整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电动自行车、冰箱、空调等产品产量两位数增长。




下一步,我们将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加快实施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进一步夯实扩大内需战略供给基础,更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一是千方百计稳增长。近期,我们将发布实施轻工业稳增长工作方案,着力稳住家居用品、塑料制品、皮革、食品等重点行业,充分激发内需潜力,积极促进出口优势,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也欢迎各位记者朋友提前关注。巩固消费品传统产业的优势地位,前瞻布局生物制造等未来产业,积极培育行业新的增长点。


二是全力以赴保民生。持续开展疫苗、药物等重点医疗物资生产调度,保障常态化的物资需求。加快小品种药集中生产基地建设,开展短缺药品生产供应监测,保障市场有序稳定供应。组织婴配乳粉企业建设质量溯源体系,引导实现品质消费、放心消费。


三是多措并举扩消费。组织研究机构、行业协会和有关地方开展好2023三品全国行活动,发布推广百项升级和创新消费品,持续开展绿色智能家电促消费活动。探索建立品牌发现和价值评价机制,分类培育制造品牌、消费品牌、区域品牌,分级打造消费名品方阵,加快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群和优质区域品牌。谢谢!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记者:我们注意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请问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的进展情况现在怎么样?谢谢。


陶青:谢谢你的提问。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今年以来,制造企业改造升级需求不断释放,我国制造业智能化转型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涌现出不少创新亮点。


一是智能工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水平持续提升。截至目前,各地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工厂近8,000个,其中,2,500余个达到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2级以上水平,基本完成了数字化转型;209个探索了智能化升级,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经过转型,这些示范工厂产品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20.7%,生产效率平均提升了34.8%,产品不良品率平均下降了27.4%,碳排放平均减少了21.2%


二是智能制造新场景、新方案、新模式不断涌现。新型制造模式已经从概念框架走向落地实施。汽车、大飞机、工程机械等装备制造业探索协同设计、虚拟验证、远程运维等模式,促进产品快速迭代和效益提升;家电、服装等消费品行业创新大规模定制、用户直连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满足个性化需求,挖掘体验价值;石化、冶金、建材等原材料行业实施产销一体化运营、跨工序质量管控等模式,促进产业提质增效、本质安全和节能降耗。


三是智能制造国际合作持续深化。上半年,国际电工委员会在工业控制领域发布了5项由中国专家牵头制定的国际标准,中国贡献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累计已达到50余项,中国专家参与了IEC/ISO/ITU90%的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工作组。同期,中美德日等17个国家85家机构联合成立了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德、中法、中日之间的智能制造双边合作机制也在不断深化,智能制造国际多双边创新合作机制不断完善。


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统筹抓好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持续深入推进场景模式的推广、解决方案攻关、标准体系建设等重点工作,全面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普及,系统推进智能化升级,促进有效投资需求,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不断增强实体经济发展的新动能。谢谢。


中宏网记者: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推动绿色发展作出了系列重要部署,工业是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领域。请问,目前我国工业领域绿色发展的成效如何?接下来还有哪些考虑和打算?谢谢。


陶青:谢谢你的提问。党的二十大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强调推进新型工业化、推动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加快工业绿色发展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战略要求,也是新型工业化的应有之义。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构建绿色制造体系为牵引,大力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在各方支持和共同努力下,我国工业绿色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一是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钢铁行业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技术逐渐普及,石化行业千万吨级炼油、百万吨级乙烯等大型化装备应用水平持续提高,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熟料生产线平均单线规模提升至3,605/日以上,电解铝行业新建项目全部采用400KA以上电解槽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建成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主导产业总产值达20万亿元


二是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升。已累计对超5万家企业开展节能监察和诊断服务,目前钢铁、原铝、水泥熟料等单位产品能效处于世界先进水平,5G基站单站能耗较商用初期下降20%以上。资源循环利用能力不断增强,大宗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稳步提高,已建成1万余个废旧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大家很关注的汽车废旧电池回收的问题,20231-5月回收利用废旧动力电池11.5万吨,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三是绿色低碳产业蓬勃发展。光伏产业链主要环节产量全球占比均超过70%,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保持全球第一,2023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同比分别增长42.4%44.1%,绿色产品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下一步,我们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一是深入实施绿色制造推进工程。出台加快推进制造业绿色化发展指导意见,健全国家、省、市三级绿色制造标杆培育机制,新打造1,0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50个绿色工业园区。加大绿色智能船舶、绿色建材等推广应用,实施电力装备绿色低碳创新发展行动,积极培育氢能、新型储能等新兴产业。二是大力实施节能降碳专项行动。深化节能监察和节能诊断服务,开展工业绿色微电网应用场景示范推广。加快建设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建立数字赋能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三是持续完善工业绿色发展政策体系。坚持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协同推进,统筹用好财税、金融、价格等各类资源,推动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技术改造。进一步制修订一批绿色低碳相关行业标准,支持壮大一批绿色制造服务商。研究制定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办法,不断完善回收利用体系。谢谢。


第一财经记者:推动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需要在技术、品牌、服务等方面培育新优势,提高竞争力。请问,工信部在这些方面做了哪些工作?下一步为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工信部还有哪些新举措?谢谢。


陶青:谢谢你的提问。工业和信息化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质量提升、标准引领、品牌建设,不断推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发展力。一是提升企业质量水平,普及先进质量工具和方法,提升企业质量管理能力和产品质量水平。目前已树立456项全国质量标杆,引导超万家中小企业导入标杆经验。二是引导企业实施先进标准,在研发、设计、生产、管理等环节对标达标,支持中小企业参与标准制定1,000余次。三是促进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推动出台品牌培育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及10大重点制造业行业标准,推动万余家企业提升品牌建设能力。目前,智能家电、消费级无人机、先进纺织等品牌产品畅销海内外。


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质量标准品牌赋值中小企业专项行动(2023-2025年)》,聚焦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采取针对性措施为中小企业赋值。力争到2025年,形成百项优秀标杆经验,新增千家公共服务平台,服务万家中小企业质量升级、标准提档、品牌增效,推动中小企业向产业价值链中高端迈进,激发涌现更多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一是促进质量升级。面向中小企业提供专业培训,大力增强企业质量意识。深入开展质量管理数字化深度行活动,推动产品质量分级和高端品质评价,引导企业防控质量风险,实现平稳健康发展。


二是促进标准提档。支持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发挥好独门绝技优势,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开展基础通用、关键技术、试验方法、典型应用等国家和行业标准研制。鼓励广大中小企业积极参与团体标准制定工作


三是促进品牌增效。引导中小企业提升品牌意识,推动品牌标准贯标,增强企业品牌建设能力。鼓励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打造特色鲜明、美誉度高的区域品牌,结合全国品牌故事大赛等活动,宣传推介区域品牌形象,讲好中国制造品牌故事。


四是加强公共服务。加强标准、计量、检测试验等质量基础能力建设,推动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加大对中小企业的咨询、诊断、中试等公共服务供给,支持一批品牌培育服务机构,遴选一批典型案例,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质量标准品牌先进经验,增强中小企业的获得感。谢谢!





(新闻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