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工信部: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


工业和信息化部今日举行“新时代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主题是“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副司长郭守刚、副司长王振,装备工业二司副司长柳新岩出席发布会,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推动装备工业优化升级,加快新能源汽车、工业母机、医疗装备、农机装备、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电力装备等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情况。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装备制造业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努力把关键核心技术和装备制造业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补短板、谋创新、促转型,引导研发-工程化-产业化协同发力,推动高端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




一是加强规划政策引导。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和制造强国建设部署要求,先后发布中长期规划6项、“十三五”“十四五”产业发展规划7项、重点领域产业政策60余项,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更好结合,切实引导产业方向和发展预期。




二是保障行业运行和产业链畅通。统筹保主体、稳投资、促消费,实施供需精准对接、新能源汽车下乡等稳增长措施,克服疫情蔓延、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能源保障紧张等影响,保持行业运行总体平稳,占比基本稳定。强化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协同,推动细分领域强链补链。实施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补偿政策,加快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




三是推进基础和关键领域创新突破。聚焦共性技术,建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7家。实施工业强基和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攻克一批制约发展的工艺、技术和产品。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施“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等重大专项,解决一批关键领域“卡脖子”问题。




四是促进行业转型升级。坚持智能制造主攻方向,落实做大做强数字经济部署,实施智能制造工程,建设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持续深化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装备制造的协同融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和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行动,打造绿色工厂,建设绿色园区和绿色供应链。




五是深化行业管理和开放合作。推动一般制造业有序放开,分阶段放开汽车企业股比和家数限制。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废止铸造等10个行业规范条件。组织召开世界机器人大会、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等国际会议,搭建互利共赢平台。与联合国、欧盟以及相关国家推进多双边交流,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




十年来,装备制造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张。2012-2021年,装备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2%,始终保持中高速;特别是今年以来克服疫情影响率先回升,拉动制造业较快恢复。至2021年底,装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达10.51万家,比2012年增长近45.30%;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达到28.83、26.47和1.57万亿元,比2012年增长92.97%、47.76%、28.84%。




二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21年,装备工业中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行业实现营业收入20万亿元,同比增长18.58%。造船三大指标保持领先,国际市场份额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汽车保有量从2012年的1.2亿辆增长到3.1亿辆,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连续7年稳居世界第一。




三是“大国重器”亮点纷呈。C919试飞、“蛟龙”潜海、双龙探极。百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白鹤滩水电站顺利投产;“华龙一号”三代核电机组全面建成投运并实现“走出去”;国产首制大型邮轮实现主发电机动车。




整体看,装备制造业处在向中高端迈进的关键时期,对经济社会的支撑作用更加突出,但也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链供应链存在断链风险、产业发展环境尚需改善等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装备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更是重中之重。下一步,我们将紧扣“十四五”规划实施、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能源汽车是全球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的主要方向,也是我国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在党中央、国务院坚强领导下,有关各方群策群力、奋发有为,共同推动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从市场规模看,今年1—7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27.9万辆和319.4万辆,累计推广新数量从2012年底的2万辆攀升至1227万辆,产销量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从技术水平看,大规模量产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270瓦时/公斤,相比2012年提高1.3倍,全新设计、正向开发车型成为主流,部分车型续驶里程超过700公里。从企业品牌看,2021年全球十大畅销车型中中国品牌有6款,动力电池出货量前十家企业中中国企业占6席。今年1-7月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中自主品牌占比达到81.2%,比2021年提高4.8个百分点。从配套环境看,累计充电设施数量由2012年底的1.8万个,大幅增加至今年7月底的398万个,同时建成换电站1625座。建成超过1万个动力电池回收服务网点,基本实现退役电池就近回收。




回顾过去十年的发展,我们有三个方面的经验体会。一是保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战略定力。党中央的高瞻远瞩和战略决策,为我们提供了根本遵循。国务院在产业发展关键节点明确顶层设计,使得一批制约发展的重大问题得到及时解决。二是建立了高效协同的工作机制。建立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着眼全产业链布局,出台科学完备的支持政策。地方政府积极响应、迅速行动,因地制宜出台配套政策,共同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形成了携手共进的发展格局。上下游企业不断加大创新投入,积极探索新型商业模式,产品性能大幅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迅速提升;行业组织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建言献策,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国际合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进入全面市场化拓展期,还存在支撑能力有待提升、融合发展不够等问题。下一步,工业和信息化部将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进一步创新思路、完善措施,推动产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一是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加快编制产业绿色低碳发展路线图,优化“双积分”管理办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二是加快新体系电池、车规级芯片、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推进“车路网云图”一体化发展。




三是优化产业链布局,加快国内资源开发,健全回收利用体系,提升关键零部件供给能力和资源保障能力。




四是启动公共领域车辆全面电动化城市试点,组织好新能源汽车下乡活动。持续完善标准体系,提升新能源汽车安全水平。




(来源:工信微报)

(新闻来源:本站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