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碳交易市场卖的是啥?碳交易第一单意味着什么
7月16日上午,万众瞩目的碳交易市场启动。上午,浙能共成交碳配额21.42万吨!
浙能和申能集团、华润电力、中国华电集团、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力投资集团、中国华能集团、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中国大唐集团等10家企业成为全国碳交易市场首批成交企业。
启动首日,碳配额开盘价为48元/吨。开盘后第二分钟,首笔全国碳交易价格为每吨52.78元,总共成交16万吨,交易额为790万元。根据碳配额价格,浙能首日交易额预估超千万元。
啥是碳交易市场?
提起市场,你会想起什么?股市、菜市、超市……与这些市场相同的是,碳交易市场也是一个自由交易的市场,不同的是交易内容:碳配额。
既然是市场,就有交易规则。比如谁是市场主体,如何交易等。并不是谁都能进入市场。目前明确纳入首批碳交易范围的仅有电力企业重点排放单位,全国超2000家。针对这些企业,国家会根据企业的二氧化碳实际排放情况,给一个碳排放配额。也就是说,今后这些企业碳排放不能任性,要在配额范围内。那么问题来了,配额不够怎么办?买!省生态环境厅综合处相关负责人告诉涌金君,碳交易市场提供的就是这样一个平台。比如一家企业的碳排放配是一年100吨,但实际排放量只有50吨,那么剩下的50吨就可以拿到市场上去卖;如果实际排放为120吨,那么多出来的20吨就要去市场上买。作为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碳排放交易平台,它的运作方式将与股票市场一样,具有相同的交易时间和涨跌幅限制。
了解了市场规则,一定会有人疑惑,为啥先从电力行业入手?什么样的企业才能被纳入?来看一个数据,电力一个部门就占据了中国40%的碳排放。这就不难理解,先把电力行业重点排放企业框进来的背后逻辑,并且相对其他行业,电力行业产品单一,管理相对规范,排放数据容易获取,因此更容易开展交易。根据测算,首批碳市场覆盖的这些企业碳排放量超过40亿吨二氧化碳,意味着中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一经启动就将成为全球覆盖温室气体排放量规模最大的碳市场。事实上,电力行业只是第一步。随后,钢铁、建材、石化、化工、有色、造纸、航空等其他重点排放行业,也将陆续被纳入。
市场还需完善
碳交易市场,这个名词并不陌生。
从2011年10月以来,在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湖北、广东、深圳两省五市开展了碳排放权交易地方试点工作。
2013年起,7个地方试点碳市场陆续开始上线交易。
2017年末,经过国务院同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印发实施,要求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截至2021年6月,试点省市碳市场累计配额成交量4.8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成交额约114亿元。
“试点时期,我国碳市场规模小,区域性明显。这个时期的碳交易对参与方来说只是在完成任务,更是缺乏投资者参与,因此流动性差。”刘起贵表示,“长期来看,全国市场由分割变为统一,且监管趋严推动企业参与碳交易,流动性一定是会提升的。”采访中,不少企业告诉涌金君,碳价,这是他们比较关心的话题。在7月14日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相关发言人给出了答案。他表示,在全国碳市场相关的制度设计中,已经考虑通过改进配额分配方法、引入抵销机制等政策措施来引导市场预期,从而形成合理碳价。这里就要介绍另外一个名词——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在碳交易市场上,除了买卖碳配额,企业也可以购买CCER。(CCER是指对我国境内可再生能源、林业碳汇、甲烷利用等项目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进行量化核证,并在国家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注册登记系统中登记的温室气体减排量。)
(来源:中国再生资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