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评论 | 以“两山论”引领“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谋篇布局“十四五”规划之年,必须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两山论”的历史地位和重大意义。要更加系统把握“两山论”科学完整的实践范式,以“两山论”为引领,加快建立健全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01 “两山论”体现党建设生态文明的意志基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论断之一,是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倡导和赋予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独特价值和理念追求。党的十九大将“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写进了报告,《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在总纲原第十八自然段中,增加了“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的表述。这都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绿色思潮、历史方位提供了党的意志基石和价值取向。
恰如“生态文明”在党的十八大纳入“五位一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而彰显其历史性里程碑意义一样,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背景和愿景下,“两山论”首次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章修正案,其历史意义不言而喻。
02 “两山论”是人类社会实现绿色发展的共同财富
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全面发展属性的内在要求。但这决不等于生态文明只是中国的,只是社会主义的。相反,生态文明本身就是工业文明发展理念的科学扬弃。资本主义部分发达国家今天在绿色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和绿色产业方面的大范围实践,表明生态文明正在某种程度上,更加接近和符合“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要求”的科学论断。
同时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之路,是一场前无古人的创新之路,是对工业文明传统模式下原有发展观、政绩观、价值观、财富观和生态观的洗礼,是对传统发展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变革。从对工业文明的科学扬弃来看,“两山论”的科学论断,构成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形成了生态文明发展的中国范式,改造和提升着工业文明的发展模式,它是东方智慧、中国方案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贡献。必须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与当代中国“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定位相一致的新的话语、新的表达。这正如习近平主席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所指出:“我多次说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朴素的道理正得到越来越多人们的认同。”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探索并走出一条生态脱贫新路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以及由此带来的区域差别、城乡差别等问题还比较突出。既有许多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存在“最后一公里”问题,也有因自我发展能力培育需要一个过程而可能面临的返贫现象,尤其还要实现脱贫帮扶由“输血式”向“造血式”机制的转变,任务十分艰巨且繁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基础脆弱又相对贫困,要通过改革创新,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对贫困人口中有劳动能力的人,有耕地或其他资源的,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就地脱贫。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努力实现生态脱贫。结合建立国家公园体制等改革,可以让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成护林员等生态保护人员,获得保护生态的劳动报酬。这都为我国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得益彰的生态脱贫之路,指明了方向。
03 以“两山论”为引领,全面推动“十四五”高质量绿色发展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深刻分析国内外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重大发展战略,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
高质量发展之路和绿色发展,本质上是竞合之路。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绿色是题中之义;绿色发展,就其产业体系而言,实质就是要实现经济生态化和生态经济化。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高度发展,在信息产业、智能化应用、新材料、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修复、生态技术、循环利用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并由此引发了新的产业革命。两者相互一起,逐步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促进生产方式转变的关键性要素和力量,绿色产业和绿色经济已经成为走高质量发展之路的必然选择。
作者黄承梁,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智库理论部主任
(来源:中国环境报)
声明:本文为公开渠道发表的文章,仅用于交流和学习,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010-58892027-819